[1] |
韩光明, 代兆国, 方圆, 单秀华, 郭睿, 傅新勇.
聚合物驱油井产能规律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15, 37(3): 93-97.
doi: 10.13639/j.odpt.2015.03.021
|
[2] |
刘玉国.
稠油潜油电泵工作寿命影响因素分析及治理
. 石油钻采工艺,
2014, 36(4): 75-78.
doi: 10.13639/j.odpt.2014.04.019
|
[3] |
张祖国, 王增宝, 吴川, 赵修太, 高元, 张洋.
异步交联调驱体系影响因素及性能评价
. 石油钻采工艺,
2013, 35(1): 97-100.
|
[4] |
吴志伟, 岳湘安, 赵方剑, 刘青, 李晓胜, 张立娟.
无碱二元体系在孤东七区油藏流变性和界面活性分布
. 石油钻采工艺,
2012, 34(6): 82-84.
|
[5] |
宋荣荣, 王子建, 刘晓兰, 孙宝江.
控制泥浆帽钻井泥浆帽高度影响因素分析
. 石油钻采工艺,
2011, 33(5): 33-37.
|
[6] |
赵岳, 樊洪海, 李宁.
新疆迪那区块高温水泥浆流变性应用评价
. 石油钻采工艺,
2011, 33(5): 29-32.
|
[7] |
匡韶华, 蒲晓林, 罗兴树, 廖天兵, 陈光兵, 徐博滔.
超高密度有机盐钻井液流变性和滤失量控制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10, 32(2): 30-33.
|
[8] |
王斌斌, 王瑞和.
固井水泥浆流变规律实验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10, 32(2): 42-45.
|
[9] |
王晓泉, 张守良, 吴奇, 刘玉章, 雷群, 丁云宏.
水平井分段压裂多段裂缝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石油钻采工艺,
2009, 31(1): 73-76.
|
[10] |
李俊键, 姜汉桥, 陈民锋, 齐翔, 于海英.
聚合物驱效果影响因素关联性及适应性分析
. 石油钻采工艺,
2008, 30(2): 86-89.
|
[11] |
艾贵成, 喻著成, 李喜成, 穆辉亮, 张永海, 王卫国.
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流变性控制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08, 30(3): 45-48.
|
[12] |
曾德智, 林元华, 张莉, 魏善泉, 杨斌, 施太和.
非均匀地应力下套管受力影响因素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06, 28(5): 7-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6.05.003
|
[13] |
武兆俊, 吴晓东, 孙永健, 吴甫让.
井下油气分离器分气效率影响因素
. 石油钻采工艺,
2005, 27(5): 71-7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5.05.020
|
[14] |
步玉环, 王瑞和, 程荣超.
油气固井纤维水泥浆性能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05, 27(2): 25-2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5.02.008
|
[15] |
王常斌, 魏淑惠, 贾辉.
超声波频率对聚合物溶液流变性的影响
. 石油钻采工艺,
2004, 26(1): 72-7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4.01.022
|
[16] |
何世明, 刘崇建, 邓建民, 陈英, 刘昌魁, 李辉峰.
温度压力对水泥浆流变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1999, 21(6): 7-1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02
|
[17] |
蒋明.
幂律流体在岩心中流变性测定的公式推导与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1997, 19(5): 66-6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5.015
|
[18] |
路宁, 王文斌.
小颗粒水泥浆体系室内试验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1997, 19(5): 44-4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5.009
|
[19] |
蔡长立, 卢兆义.
用微机完善注水泥设计
. 石油钻采工艺,
1996, 18(1): 33-3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1.008
|
[20] |
赵学谦.
用管道粘度计测量液体流变性
. 石油钻采工艺,
1993, 15(4): 98-10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3.04.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