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尚庆华, 杨永超, 陈龙龙, 童长兵, 张新春, 齐春民.
延长油田典型“三低”油藏空气泡沫驱试验与认识
. 石油钻采工艺,
2018, 40(5): 659-664.
doi: 10.13639/j.odpt.2018.05.020
|
[2] |
余东合, 范秋菊, 修书志, 孔维中, 李凝, 徐昆.
新型低伤害络合酸体系评价实验
. 石油钻采工艺,
2017, 39(6): 760-765.
doi: 10.13639/j.odpt.2017.06.018
|
[3] |
李海涛, 马启睿, 李东昊.
低矿化度注水提高砂岩储集层采收率的微观机理
. 石油钻采工艺,
2017, 39(2): 151-157.
doi: 10.13639/j.odpt.2017.02.005
|
[4] |
曲占庆, 张红, 蒋海岩, 李杨, 张宁.
注空气开发低渗透稀油油藏的适用性探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6, 38(2): 244-250.
doi: 10.13639/j.odpt.2016.02.022
|
[5] |
宋社民, 吴洪彪, 王哲, 姚尚胜, 李金奎.
深部调驱后续水驱渗流特征——以蒙古林砂岩油藏为例
. 石油钻采工艺,
2016, 38(2): 232-237.
doi: 10.13639/j.odpt.2016.02.020
|
[6] |
何云章, 卫丽霞, 卫红霞.
超微粉体堵水剂的研究与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5, 37(6): 110-113.
doi: 10.13639/j.odpt.2015.06.028
|
[7] |
王海涛, 董孟坤, 汪华成, 李俊波, 包成虎, 周冀.
让纳若尔低渗薄油层水平井LWD 钻井实践与认识
. 石油钻采工艺,
2014, 36(5): 38-40.
doi: 10.13639/j.odpt.2014.05.010
|
[8] |
杨军征, 王北芳, 王满学, 张建利, 张现民.
乍得砂岩油藏固体酸酸化解堵配方优化
. 石油钻采工艺,
2014, 36(2): 96-100.
doi: 10.13639/j.odpt.2014.02.024
|
[9] |
吴刚, 王志强, 游靖, 吕翠燕, 赵文华, 霍然.
高温低渗透砂岩油藏可动凝胶调驱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12, 34(6): 97-99.
|
[10] |
赵振峰, 吴晓东, 黄伟, 吕亿明, 周赤烽, 孔令琴.
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石油钻采工艺,
2011, 33(4): 81-83.
|
[11] |
吴永彬, 赵欣.
亚临界蒸汽驱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1, 33(4): 62-65.
|
[12] |
梁亚宁, 张士诚, 叶银珠, 韩秀玲, 段鹏辉.
CT扫描技术在低渗透砂岩岩心试验中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1, 33(2): 98-101.
|
[13] |
李善维, 刘战营, 焦双志, 李薇, 王再兴, 孙玉英.
留西低渗透砂岩油藏压裂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11, 33(4): 95-98.
|
[14] |
刘钦节, 闫相祯, 杨秀娟.
分层地应力方法在薄互层低渗油藏大型压裂设计中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09, 31(4): 83-88.
|
[15] |
隋胜利, 李沈阳, 张克永, 宋社民, 于淑华, 魏艳芳.
二连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重复压裂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09, 31(2): 105-108.
|
[16] |
肖曾利, 蒲春生, 秦文龙, 宋向华.
低渗油藏非线性渗流特征及其影响
. 石油钻采工艺,
2007, 29(3): 105-10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7.03.033
|
[17] |
魏跃进, 申景峰, 王海军, 吕万一, 曾久长, 富玉海.
端部脱砂压裂技术在低渗透油藏改造中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07, 29(5): 45-4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7.05.014
|
[18] |
张风义, 岳湘安, 庞宏伟.
低渗透砂岩储层压力敏感性对开采速度的影响
. 石油钻采工艺,
2007, 29(1): 69-7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7.01.020
|
[19] |
陈民锋, 姜汉桥, 周琦.
低渗透砂岩油藏水井压裂参数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07, 29(1): 54-5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7.01.016
|
[20] |
郝斐, 程林松, 李春兰, 曹功泽, 何右安.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低渗透油藏不稳定渗流模型
. 石油钻采工艺,
2006, 28(5): 58-6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6.05.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