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越, 牟建业, 揭琼, 张士诚, 马新仿, 张军.
碳酸盐岩缝内暂堵转向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实验
. 石油钻采工艺,
2022, 44(2): 204-210.
doi: 10.13639/j.odpt.2022.02.011
|
[2] |
赵德, 赵维青, 卢先刚, 张钦岳.
西非S深水区块裂缝性碳酸盐岩地层控压钻井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22, 44(1): 20-25.
doi: 10.13639/j.odpt.2022.01.004
|
[3] |
周佳佳, 邹洪岚, 朱大伟, 熊伟.
低弹性模量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20, 42(6): 752-756.
doi: 10.13639/j.odpt.2020.06.014
|
[4] |
李雪娇, 付美龙, 李亮, 徐传奇, 敖明明.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覆膜型体膨颗粒堵剂卡封机理微观可视化研究及注入参数优化
. 石油钻采工艺,
2019, 41(6): 788-795.
doi: 10.13639/j.odpt.2019.06.017
|
[5] |
陈灿, 王栋, 扈殿奇, 魏美涛, 石恒毅, 崔梦瑄.
普光气田碳酸盐岩储层暂堵转向酸压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19, 41(2): 230-235.
doi: 10.13639/j.odpt.2019.02.017
|
[6] |
罗源, 杨乾龙, 刘平礼, 赵立强, 杜勋, 徐彬.
裂缝性碳酸盐岩酸化模拟新方法
. 石油钻采工艺,
2015, 37(5): 73-77.
doi: 10.13639/j.odpt.2015.05.018
|
[7] |
李永平, 王永辉, 程兴生, 车明光, 张福祥, 彭建新.
高温深层非均质性碳酸盐岩水平井分段改造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14, 36(1): 107-111.
|
[8] |
秦飞, 何星, 詹兆文, 欧阳冬, 王瑞.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漏失井堵水工艺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13, 35(4): 97-100.
|
[9] |
潘昭才, 袁晓满, 谷雨, 王俊芳, 补璐璐, 顾雪梅.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井高含水期关井压锥技术优化
. 石油钻采工艺,
2013, 35(4): 65-69.
|
[10] |
潘昭才, 袁晓满, 谷雨, 王俊芳, 补璐璐, 任宝玉.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井高含水期堵水挖潜综合配套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13, 35(5): 92-96.
|
[11] |
周福建, 汪道兵, 伊向艺, 刘雄飞, 张福祥, 石阳.
迫使碳酸盐岩油气藏裂缝向下延伸的酸压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12, 34(6): 65-68.
|
[12] |
赵海洋, 林涛, 陈朝刚.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重复酸压可行性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09, 31(1): 113-116.
|
[13] |
苏建政, 张素青.
碳酸盐岩非均质性对水力裂缝起裂影响的有限元法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08, 30(4): 63-66.
|
[14] |
修乃岭, 耿忠娟, 熊伟, 高树生, 薛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特征和水动力学模拟
. 石油钻采工艺,
2008, 30(2): 72-74.
|
[15] |
任彩琴.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油井合理工作制度确定方法
. 石油钻采工艺,
2008, 30(4): 79-82.
|
[16] |
陈利, 张士诚, 甘云雁.
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酸压压降曲线分析
. 石油钻采工艺,
2007, 29(1): 48-5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7.01.015
|
[17] |
秦荣章, 孙继荣, 罗承建, 杨海东.
华北碳酸盐岩油田堵水概述
. 石油钻采工艺,
1990, 12(3): 63-7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0.03.010
|
[18] |
秦凤山.
对冀中碳酸盐岩底水油藏油井压锥效果剖析
. 石油钻采工艺,
1988, 10(3): 85-9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8.03.011
|
[19] |
秦荣章.
碳酸盐岩油田堵水工艺——美国堵水工艺的几个问题
. 石油钻采工艺,
1983, 5(5): 53-6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3.05.007
|
[20] |
徐念平, 范子仪, 施宝泉.
聚丙烯酰胺在碳酸盐岩油藏堵水中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1982, 4(2): 59-6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2.0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