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贺甲元, 程洪, 向红, 翟晓鹏, 耿宇迪, 王海波.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暂堵转向压裂排量优化
. 石油钻采工艺,
2021, 43(2): 233-238.
doi: 10.13639/j.odpt.2021.02.015
|
[2] |
于洋, 刘晓民, 黄河淳, 朱峰.
欠平衡钻井技术在碳酸盐岩超深水平井TP127H井中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4, 36(1): 29-32.
|
[3] |
张合文, 丁云宏, 赫安乐, 李俊波.
双分支水平井酸化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4, 36(4): 84-87.
doi: 10.13639/j.odpt.2014.04.021
|
[4] |
温晓红, 邵龙义, 田立志, 齐立新, 尤建广.
分层注水技术在中亚RN 非均质碳酸盐岩油田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4, 36(2): 113-115.
doi: 10.13639/j.odpt.2014.02.028
|
[5] |
周福建, 汪道兵, 伊向艺, 刘雄飞, 张福祥, 石阳.
迫使碳酸盐岩油气藏裂缝向下延伸的酸压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12, 34(6): 65-68.
|
[6] |
刘匡晓, 兰凯, 熊友明, 闫光庆, 刘明国.
普光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应力的测井计算
. 石油钻采工艺,
2011, 33(2): 65-68.
|
[7] |
白建文, 胡子见, 侯东红, 冯朋鑫, 李达, 张正强.
交联酸携砂压裂工艺在碳酸盐岩储层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09, 31(5): 116-118.
|
[8] |
赵海洋, 林涛, 陈朝刚.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重复酸压可行性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09, 31(1): 113-116.
|
[9] |
任彩琴.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油井合理工作制度确定方法
. 石油钻采工艺,
2008, 30(4): 79-82.
|
[10] |
修乃岭, 耿忠娟, 熊伟, 高树生, 薛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特征和水动力学模拟
. 石油钻采工艺,
2008, 30(2): 72-74.
|
[11] |
金衍, 陈勉, 刘晓明, 李再均.
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漏失压力统计分析
. 石油钻采工艺,
2007, 29(5): 82-8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7.05.023
|
[12] |
程兴生, 胥耘, 陈伟, 赵辉.
砂质碳酸盐岩储层重复酸化酸液体系的优选与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1998, 20(6): 57-6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6.018
|
[13] |
周守为.
BZ-28-1高压碳酸盐岩油田初投产特点
. 石油钻采工艺,
1992, 14(3): 57-59,7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2.03.011
|
[14] |
黄建章, 华永川.
碳酸盐岩气藏中流体密度对压力系数的影响
. 石油钻采工艺,
1991, 13(3): 49-5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1.03.011
|
[15] |
秦荣章, 孙继荣, 罗承建, 杨海东.
华北碳酸盐岩油田堵水概述
. 石油钻采工艺,
1990, 12(3): 63-7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0.03.010
|
[16] |
刘恩隆.
对碳酸盐岩油气藏污染的分析和初步看法
. 石油钻采工艺,
1986, 8(1): 32-32,8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6.01.005
|
[17] |
秦荣章.
碳酸盐岩油田堵水工艺——美国堵水工艺的几个问题
. 石油钻采工艺,
1983, 5(5): 53-6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3.05.007
|
[18] |
徐念平, 范子仪, 施宝泉.
聚丙烯酰胺在碳酸盐岩油藏堵水中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1982, 4(2): 59-6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2.02.011
|
[19] |
李康中.
华北碳酸盐岩油田采油工艺技术综述
. 石油钻采工艺,
1980, 2(1): 55-6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0.01.006
|
[20] |
游静裕.
关于华北碳酸盐岩油田的钻井技术问题
. 石油钻采工艺,
1980, 2(6): 1-1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0.06.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