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海山.
中国海洋石油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现状及展望
. 石油钻采工艺,
2023, 45(1): 1-11.
|
[2] |
韩成福, 张建卿, 胡祖彪, 王清臣, 朱明明, 王浩.
风险探井驿探1井钻井技术实践
. 石油钻采工艺,
2022, 44(6): 678-683.
doi: 10.13639/j.odpt.2022.06.003
|
[3] |
陈维余, 刘同敬, 温守国, 赵乐坤, 石晓博, 王吉涛.
应力敏感裂缝型储层多相渗流规律实验
. 石油钻采工艺,
2022, 44(4): 450-460.
doi: 10.13639/j.odpt.2022.04.008
|
[4] |
胜亚楠, 管志川.
钻井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软件研发
. 石油钻采工艺,
2019, 41(2): 191-196.
doi: 10.13639/j.odpt.2019.02.012
|
[5] |
张艳, 翟晓鹏.
深水钻井司钻法压井过程中立管压力和地层受力变化规律
. 石油钻采工艺,
2015, 37(5): 14-16.
doi: 10.13639/j.odpt.2015.05.004
|
[6] |
于洋, 刘晓民, 黄河淳, 朱峰.
欠平衡钻井技术在碳酸盐岩超深水平井TP127H井中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4, 36(1): 29-32.
|
[7] |
陈小锋, 吴超, 令文学, 白彬珍.
控制压力钻井技术在缅甸Yagyi-1x井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1, 33(4): 6-9.
|
[8] |
吴志均, 陈刚, 郎淑敏, 龙滨, 王勇, 李伟.
天然气钻井井控技术的发展
. 石油钻采工艺,
2010, 32(5): 56-60.
|
[9] |
周英操, 刘永贵, 鹿志文.
欠平衡钻井井底压力控制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07, 29(2): 13-1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7.02.004
|
[10] |
马庆坤, 吴行才, 王玉海, 游靖.
可动凝胶渗流规律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 石油钻采工艺,
2006, 28(3): 41-4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6.03.013
|
[11] |
平立秋, 汪志明, 魏建光.
欠平衡钻井井底压力预测与控制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05, 27(6): 16-2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5.06.006
|
[12] |
周英操, 刘永贵, 王广新.
欠平衡井底压力采集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04, 26(2): 28-3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4.02.008
|
[13] |
杨进, 于海永, 张超, 张吉江.
出砂事故井作业过程中流体力学计算及其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04, 26(6): 16-1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4.06.005
|
[14] |
周英操, 高德利, 翟洪军, 王广新.
欠平衡钻井技术在大庆油田探井中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04, 26(4): 1-3,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4.04.001
|
[15] |
高德利, 覃成锦, 李文勇.
南海西江大位移井井身结构与套管柱设计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03, 25(4): 1-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4.001
|
[16] |
周英操, 王广新, 翟洪军, 丁明海.
卫深5井欠平衡钻井实践
. 石油钻采工艺,
2003, 25(2): 17-2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2.005
|
[17] |
王同良, 徐波.
中国钻井技术经济指标的发展规律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01, 23(1): 1-7,8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1.01.001
|
[18] |
周树合, 种建春, 路继臣, 张宝增, 唐卫国.
乌深1井钻探关键技术实践与认识
. 石油钻采工艺,
2000, 22(2): 20-2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2.005
|
[19] |
周全兴, 汪友松, 乔忠明.
辽河稠油水平井井身结构设计方法
. 石油钻采工艺,
1995, 17(1): 7-12,1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1.002
|
[20] |
张云.
射流净化井底岩屑机理
. 石油钻采工艺,
1992, 14(2): 40-4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2.0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