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光普, 鞠野, 李建晔, 李翔, 乔奇琳.
乳液聚合物/核壳微球复合调剖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22, 44(2): 211-216.
doi: 10.13639/j.odpt.2022.02.012
|
[2] |
韩玉贵, 王业飞, 邹剑, 张晓冉, 王秋霞.
芥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复配构筑高效黏弹性驱油体系
. 石油钻采工艺,
2019, 41(2): 254-258.
doi: 10.13639/j.odpt.2019.02.021
|
[3] |
王艺之, 柯强, 陈清, 杨旭, 李景卫.
水溶性无机盐颗粒转向酸的制备与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8, 40(5): 641-646.
doi: 10.13639/j.odpt.2018.05.017
|
[4] |
安志杰.
海南3断块二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7, 39(3): 370-374.
doi: 10.13639/j.odpt.2017.03.021
|
[5] |
陈先超, 冯其红, 张安刚, 史树彬.
聚合物驱后凝胶微球调剖效果预测与评价方法
. 石油钻采工艺,
2014, 36(3): 82-86.
doi: 10.13639/j.odpt.2014.03.021
|
[6] |
蔡永富, 黎晓茸, 施盟泉, 杨立华, 刘笑春, 吴飞鹏.
聚合物纳米球驱在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中的适应性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13, 35(4): 88-93.
|
[7] |
曾庆桥, 孟庆春, 刘媛, 王莉, 王霞, 王芳.
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2, 34(5): 91-94.
|
[8] |
杨怀军, 张杰, 徐国安, 于娣, 雷光伦.
高渗油藏聚合物溶液携带弹性微球驱室内实验
. 石油钻采工艺,
2011, 33(1): 69-72.
|
[9] |
马敬昆, 蒋庆哲, 王永宁, 郑晓宇, 宋昭峥, 柯明.
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岩心封堵性能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10, 32(2): 84-88.
|
[10] |
杨卫华, 葛红江, 刘少权, 刘希君, 雷齐玲, 王金凤.
无机颗粒堵剂与地层孔隙喉道的匹配性实验
. 石油钻采工艺,
2010, 32(6): 93-96.
|
[11] |
张霞林, 周晓君.
聚合物弹性微球乳液调驱实验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08, 30(5): 89-92.
|
[12] |
周晓君, 韩延峰, 韩新德.
防砂充填颗粒对地层的作用机理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07, 29(4): 55-5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7.04.016
|
[13] |
熊廷江, 刘伟, 雷元立, 张杰, 罗冬香, 骆洪梅.
柳28断块聚合物凝胶微球在线调剖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07, 29(4): 64-6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7.04.019
|
[14] |
唐孝芬, 刘玉章, 向问陶, 刘戈辉, 李红艳, 胡频.
交联聚合物冻胶调堵剂性能评价指标及方法
. 石油钻采工艺,
2004, 26(2): 49-5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4.02.015
|
[15] |
李宇乡, 刘玉章, 白宝君, 刘戈辉.
体膨型颗粒类堵水调剖技术的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1999, 21(3): 65-6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3.011
|
[16] |
佘跃惠, 王正良, 张小平.
新型两性聚合物堵水调剖剂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1996, 18(5): 99-10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5.023
|
[17] |
梅文荣.
用微模型实验研究颗粒运移机理
. 石油钻采工艺,
1994, 16(5): 66-6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4.05.016
|
[18] |
梁开方, 张勇, 田玉珠, 安炳生, 苏同起.
粘土颗粒堵剂封堵大孔道配套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1994, 16(6): 62-68,7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4.06.012
|
[19] |
佘跃惠, 杨志冰.
两性聚合物选择性堵水初探
. 石油钻采工艺,
1992, 14(3): 69-7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2.03.013
|
[20] |
张宁生.
用微模型可见技术研究固体颗粒对地层的损害机理
. 石油钻采工艺,
1986, 8(6): 1-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6.06.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