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若宁, 熊汉桥, 张光生, 苏晓明, 朱杰.
微粉加重剂与普通重晶石复配加重油基钻井液性能
. 石油钻采工艺,
2018, 40(5): 582-588.
doi: 10.13639/j.odpt.2018.05.009
|
[2] |
谢彬强, 郑力会.
基于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新型钻井液封堵剂
. 石油钻采工艺,
2015, 37(5): 41-45.
doi: 10.13639/j.odpt.2015.05.011
|
[3] |
周海秋, 段敏, 张培伦.
中亚K 构造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4, 36(2): 52-54.
doi: 10.13639/j.odpt.2014.02.013
|
[4] |
董殿彬, 周光正, 宁军明, 周剑东, 曾庆梁, 杨恩录.
新型处理剂在Halfaya 油田高密度钻井液中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4, 36(2): 55-59.
doi: 10.13639/j.odpt.2014.02.014
|
[5] |
崔会杰, 余东合, 李建平, 车航, 李玉涛, 周汉.
高密度瓜胶压裂液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3, 35(5): 64-66.
|
[6] |
吴新民, 林龙波, 张喜凤, 张晓峰.
加重剂对水基钻井液润滑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13, 35(1): 37-39.
|
[7] |
石秉忠, 蔡利山, 李斌, 柴龙, 李智斌, 彭商平.
官深1井超高密度钻井液性能调控关键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12, 34(2): 41-44.
|
[8] |
朱忠喜, 柳贡慧, 岳达明, 蒋记伟.
气体钻井岩屑运移破碎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12, 34(1): 19-22.
|
[9] |
吴志伟, 岳湘安, 赵方剑, 刘青, 李晓胜, 张立娟.
无碱二元体系在孤东七区油藏流变性和界面活性分布
. 石油钻采工艺,
2012, 34(6): 82-84.
|
[10] |
于志纲, 温银武, 高燕, 张军, 彭商平.
超高密度水基钻井液加重剂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12, 34(1): 54-56.
|
[11] |
徐加放, 邱正松.
水基钻井液低温流变特性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11, 33(4): 42-44.
|
[12] |
常连玉.
巴什托油气田高密度钻井液技术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11, 33(1): 49-52.
|
[13] |
匡韶华, 蒲晓林, 罗兴树, 廖天兵, 陈光兵, 徐博滔.
超高密度有机盐钻井液流变性和滤失量控制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10, 32(2): 30-33.
|
[14] |
张斌, 张明, 李天太, 田新文, 康晓斌, 迟静.
高密度钻井液滤失量影响因素定量评价
. 石油钻采工艺,
2008, 30(5): 52-55.
|
[15] |
岳前升, 黄熠, 向兴金, 李自立, 刘汝国, 陈杰.
高密度钻井液在缅甸合作区块中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08, 30(5): 56-59.
|
[16] |
董悦, 盖姗姗, 李天太, 徐玉林, 胡金伟.
固相含量和密度对高密度钻井液流变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08, 30(4): 36-40.
|
[17] |
岳湘安, 刘中春, 侯吉瑞, 张立娟, 夏惠芬.
一类驱油剂在油藏孔隙中的流变与流动特性
. 石油钻采工艺,
2003, 25(5): 85-8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5.023
|
[18] |
杨小平, 周海, 王纪春, 郭元庆.
高密度低损害压井液体系
. 石油钻采工艺,
2002, 24(6): 23-2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6.009
|
[19] |
沈伟, 潘惠芳, 高永灿, 叶天旭.
YS助剂可改善加重油基解卡液的动力稳定性
. 石油钻采工艺,
1997, 19(6): 47-5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6.008
|
[20] |
赵学谦.
用管道粘度计测量液体流变性
. 石油钻采工艺,
1993, 15(4): 98-10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3.04.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