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罗鸣, 高德利, 黄洪林, 李军, 杨宏伟, 张更, 刘楷.
钻井液对页岩力学特性及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 石油钻采工艺,
2022, 44(6): 693-700.
doi: 10.13639/j.odpt.2022.06.005
|
[2] |
崔树清, 赵昆, 刘广通, 熊腊生, 蔡军, 唐鸿斌, 李振选.
一开次钻穿不同岩性不同压力系统地层的探索
. 石油钻采工艺,
2020, 42(3): 271-275.
doi: 10.13639/j.odpt.2020.03.004
|
[3] |
胡成军, 陈强, 张鹏, 宋晓伟, 雷志永, 刘晓东.
渤海油田中深部地层井壁稳定对策
. 石油钻采工艺,
2018, 40(S1): 94-97.
doi: 10.13639/j.odpt.2018.S0.026
|
[4] |
屈展, 王萍, 吴学升, 崔莹, 张燕娜.
考虑泥页岩黏弹性的钻井液密度计算方法
. 石油钻采工艺,
2017, 39(1): 33-36, 41.
doi: 10.13639/j.odpt.2017.01.006
|
[5] |
罗人文, 龙大清, 王昆, 范建国, 吕佳, 白晶.
马深1 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16, 38(5): 588-593.
doi: 10.13639/j.odpt.2016.05.009
|
[6] |
许杰, 何瑞兵, 刘小刚, 祝国伟.
渤中沙河街水平井安全钻井及储层保护
. 石油钻采工艺,
2016, 38(5): 568-572.
doi: 10.13639/j.odpt.2016.05.005
|
[7] |
侯献海, 步玉环, 郭胜来, 罗勇, 王雪英.
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早强剂的开发与性能评价
. 石油钻采工艺,
2016, 38(3): 322-326.
doi: 10.13639/j.odpt.2016.03.009
|
[8] |
赵凯, 樊勇杰, 于波, 韩继勇, 许永华, 高诗惠.
硬脆性泥页岩井壁稳定研究进展
. 石油钻采工艺,
2016, 38(3): 277-285.
doi: 10.13639/j.odpt.2016.03.001
|
[9] |
汪伟英, 夏健, 陶杉, 田文涛, 马丽, 孙玉英.
钻井液对煤层气井壁稳定性影响实验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11, 33(3): 94-96.
|
[10] |
匡立新, 蒋国盛, 宁伏龙, 吴翔, 张昊, 张凌.
米泉区块井壁稳定性分析及钻井液的优选
. 石油钻采工艺,
2011, 33(1): 38-41.
|
[11] |
姚永辉, 李庆铎, 张永成.
腰英台地区井壁稳定技术研究与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0, 32(6): 128-131.
|
[12] |
白龙, 赵小平, 钱晓琳, 金军斌, 王西江.
新型强抑制性钻井液体系在大古1井的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09, 31(2): 55-57.
|
[13] |
何世明, 安文华, 王书琪, 陈勉, 骆发前, 迟军.
渗流对欠平衡钻井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 石油钻采工艺,
2008, 30(4): 12-16.
|
[14] |
张进双, 钱晓琳, 于培志, 张秋娥.
气体钻井后井筒预处理井壁稳定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08, 30(5): 48-51.
|
[15] |
黄凯文, 刘书杰.
涠洲12-1北油田涠二段井壁稳定性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07, 29(6): 7-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7.06.003
|
[16] |
徐加放, 邱正松, 刘庆来, 张红星, 于连香.
塔河油田井壁稳定机理与防塌钻井液技术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05, 27(4): 33-3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5.04.011
|
[17] |
苏长明, 刘汝山, 于培志, 王成萍, 张瑞敏.
正电性钻井液体系研究与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04, 26(2): 17-2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4.02.005
|
[18] |
朱可尚, 马惠芳, 张瑞旺.
CB30A-1井钻井液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03, 25(3): 24-2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3.007
|
[19] |
刘波, 鄢捷年, 李静.
泥页岩分类的BP神经网络方法
. 石油钻采工艺,
2003, 25(4): 20-2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4.007
|
[20] |
周爱照, 李贵宾, 张志湖.
青海油田开2井高密度钻井液应用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02, 24(5): 23-2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5.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