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艺之, 柯强, 陈清, 杨旭, 李景卫.
水溶性无机盐颗粒转向酸的制备与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18, 40(5): 641-646.
doi: 10.13639/j.odpt.2018.05.017
|
[2] |
韩慧芬, 王良, 贺秋云, 杨建.
页岩气井返排规律及控制参数优化
. 石油钻采工艺,
2018, 40(2): 253-260.
doi: 10.13639/j.odpt.2018.02.019
|
[3] |
王明贵, 张朝举, 王萍.
复杂砂岩高效酸化技术先导性试验
. 石油钻采工艺,
2011, 33(3): 66-69.
|
[4] |
赵向阳, 孟英峰, 李皋, 李永杰, 熊景明, 朱娟娟, 魏纳.
充气控压钻井气液两相流流型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10, 32(2): 6-10.
|
[5] |
谢润成, 韩振林, 周文, 张生军, 葛善良, 王辛.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高异常破裂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 石油钻采工艺,
2009, 31(5): 60-64.
|
[6] |
薛新生, 郭拥军, 马军隆, 冯茹森, 张健.
离子对缔合聚合物溶液黏度剪切保留率影响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2008, 30(4): 96-99.
|
[7] |
林永茂, 刁素, 向丽, 王兴文, 王毅, 陈信明.
压裂井高效返排技术的完善及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08, 30(5): 85-88.
|
[8] |
陈钢, 魏建军, 王树军, 刘建伟, 焦力强.
砂岩油藏注水井深部酸化技术
. 石油钻采工艺,
2007, 29(3): 45-4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7.03.014
|
[9] |
聂锴, 闫成民, 朱洪梅, 李惠清, 聂瑄, 王晓梅.
新型水力泵排液工艺
. 石油钻采工艺,
2006, 28(6): 55-5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6.06.017
|
[10] |
武兆俊, 吴晓东, 孙永健, 吴甫让.
井下油气分离器分气效率影响因素
. 石油钻采工艺,
2005, 27(5): 71-7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5.05.020
|
[11] |
张振峰, 张士诚, 单学军, 蒋晓岚.
海上油田酸化酸液的选择及现场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01, 23(5): 57-60,85,8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1.05.017
|
[12] |
刘成, 刘丽君.
混气酸化技术试验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2000, 22(2): 67-6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2.019
|
[13] |
王中泽, 孔德志, 张贵霞, 张建民, 王敬缺.
液体转向酸化技术研究及现场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1999, 21(1): 79-8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19
|
[14] |
游亨淮, 南守芝.
逆土酸增注技术在大港油田的推广与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1998, 20(1): 81-8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1.020
|
[15] |
李生莉, 王新志, 吴大军.
降压解堵排酸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1998, 20(3): 85-8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3.020
|
[16] |
程兴生, 胥耘, 陈伟, 赵辉.
砂质碳酸盐岩储层重复酸化酸液体系的优选与应用
. 石油钻采工艺,
1998, 20(6): 57-6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6.018
|
[17] |
汪绪刚, 胡恩安, 蒋建方, 蒋卫东.
长岩心酸化流动试验对优化砂岩酸化设计的作用
. 石油钻采工艺,
1996, 18(3): 54-5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3.011
|
[18] |
张黎明.
砂岩酸化用土酸中盐酸的作用效应
. 石油钻采工艺,
1994, 16(6): 51-57,7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4.06.010
|
[19] |
张黎明.
关于酸化领域复杂问题的分形与分维研究
. 石油钻采工艺,
1993, 15(3): 52-5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3.03.011
|
[20] |
李宾元, 唐愉拉, 李洪建.
压裂、酸化液添加剂性能及效果分析
. 石油钻采工艺,
1990, 12(6): 87-9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0.06.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