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32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随钻地震技术研究进展
苏义脑, 徐义, 盛利民, 窦修荣
2010, 32(5): 1-7.
摘要:
在钻井作业中利用地震波传感器对常规地震震源(如气枪、可控震源或炸药震源)或非常规震源(钻头振动)产生的地震波信号进行记录并获取VSP或逆VSP数据的技术被称为随钻地震技术。对该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并对钻头随钻地震、扫频脉冲震击器随钻地震、随钻VSP等3种典型技术的原理、系统组成、功能、商业化应用及其优缺点进行了具体介绍和对比。通过分析,为国内随钻地震的下一步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深水动态压井钻井技术及水力参数设计
高永海, 孙宝江, 赵欣欣, 徐鹏
2010, 32(5): 8-12.
摘要:
深水钻井中钻遇浅层流十分危险,动态压井钻井方法是处理深水钻井浅层流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文中从原理、特点以及关键装备等几个方面对动态压井钻井方法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工艺流程,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钻井液密度、排量、混配比,钻井液需求总量以及泵压、泵功率等参数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对井底压力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密度,需要精确控制与混配,在相同压力条件下,先钻小尺寸的领眼容易在排量满足要求的条件下控制浅层流。
套管开窗侧钻中钻头弯矩分析
李子丰, 张欣, 王鹏, 李润启
2010, 32(5): 13-16.
摘要:
在油田开采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提高采收率等目的,很多油田都在现场应用了开窗侧钻技术,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以往的对下部钻具组合受力的分析中,一般默认钻头为铰支,与地层间无弯矩。然而,在实际的开窗侧钻过程中,钻头与地层和套管不均匀偏心接触,必然存在钻头弯矩。因此,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通过数值积分的方法,建立了求解钻头弯矩的数学模型,并且应用Visual Basic2008语言编写求解、分析软件,最后给出了一个计算实例。结果分析表明:钻头弯矩是一个随着钻头的钻进逐渐变化的过程。钻头刚接触套管壁的时候弯矩比较大,随着和地层接触面积增大,弯矩逐渐变小,当钻头全部处在地层中,钻头的弯矩为零。
油气上窜速度计算方法的改进与应用
宋广健, 严建奇, 王丽珍, 王春耘, 卢印生
2010, 32(5): 17-19.
摘要:
油气上窜速度反映了钻开油气层能量的大小,其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钻井施工的井控安全,也与评价和保护好油气层有密切的关系。为了确保施工井控安全和后效原始资料准确,针对目前施工现场油气上窜速度计算方法不统一、误差大等问题,结合现场实际,通过对油气上窜速度计算中存在误差原因的分析,从如何确定关键计算参数出发,提出了完善油气上窜速度计算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该方法经过一年来近50口井的现场试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在钻井施工现场推广应用。
深水无隔水管钻井液回收钻井水力学计算
刘杰, 陈国明, 周昌静, 殷志明
2010, 32(5): 20-23.
摘要:
为解决深水钻井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国外研发出无隔水管钻井液回收钻井技术(RMR),该技术去除了隔水管,利用相对较小的回流管线将钻井液和钻屑从海底泵送回钻井平台。由于RMR技术是最新发展的技术,目前尚无合适的水力学计算理论和方法。根据无隔水管钻井液回收钻井系统的工作条件及特点,推导出无隔水管钻井液回收钻井系统的水力学计算公式,编制水力学计算软件,进行了算例分析,并与文献中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计算公式和程序的正确性。
Power Drive Xceed新型旋转导向工具在南海西部的首次应用
李龙, 王磊, 王成林, 陈聪, 刘和兴
2010, 32(5): 24-27.
摘要:
随着海上复杂井和丛式井的广泛应用,对其井身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常规动力钻具和导向工具在浅层软地层造斜、浅层防碰和大斜度井电测等方面应用的局限性日益体现,需研制新工具克服其缺点。介绍了一种新型旋转导向工具Power Drive Xceed,是斯伦贝谢公司Power Drive旋转导向系统系列的最新产品,代表了旋转导向最新发展方向。阐述了该工具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及发展现状,并结合在乐东22-1气田成功的现场应用,描述其使用效果,为该工具的推广应用和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导管架508 mm套管回接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顾纯巍, 黄熠, 段泽辉, 郭永宾
2010, 32(5): 28-31.
摘要:
导管架回接完井技术是在预钻井作业完毕后,安置导管架并安装上部组块,实现套管回接,建立水下至地面的流体通道后转入完井生产作业。为了节约钻机资源,海上某油田进行多次调研,最终实现导管架回接完井作业。导管架回接作业的最外层为508 mm套管,回接作业包括连接、安装扶正器、对孔、对井口、回接锁紧等几项工序,并最终通过试压验证回接的可靠性,回接作业中需要考虑井口密封及承受载荷方面的影响,以便满足长时间生产的需求。该油田通过对管串的受力分析及现场切割等工艺,实现了20余口井的回接,为顺利投产奠定了基础。在回接过程中,管串受导管架安装精度影响较为明显,需要在后续油田作业中加以控制。
油管完井在QHD32-6-A平台的成功应用
张吉江, 张鑫, 蔡光杰, 董蕾
2010, 32(5): 32-34.
摘要:
由于目前渤海湾钻完井作业较多,各类钻完井资源均较为紧张,在保证作业能力的条件下如何最有效地优化配置钻完井资源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介绍了QHD32-6A平台3口调整井用油管进行完井的应用案例。对油管管柱轴向载荷、抗扭强度进行了分析和校核,校核结果满足标准要求。现场应用表明,油管完井具备起下钻时间短,降低劳动强度并且适应于低负荷修井机的优点。油管完井在QHD32-6A平台的成功应用,开拓了开发调整井的新模式,为后续的调整井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煤层气储层钻井液结垢伤害实验研究
汪伟英, 陶杉, 黄磊, 邹来方, 田中兰, 杨恒林
2010, 32(5): 35-38.
摘要:
我国煤层气储层渗透率低,有轻微结垢也极有可能导致渗透率大幅度降低。为了深入研究结垢对煤层气储层的伤害,在分析煤层气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饱和指数法预测了山西沁水郑庄煤层气储层在钻井液侵入时的结垢趋势,然后通过室内静态实验测定了钻井液与地层水在不同混合比、不同pH值条件下的结垢量,并通过岩心流动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钻井液侵入产生结垢对储层的伤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地表水配制的钻井液在侵入储层后有碳酸钙垢形成,结垢量随pH值升高而增大;钻井液侵入量越大,煤储层伤害越严重。
深井高温抗二氧化碳腐蚀水泥浆体系设计与优选
张聪, 张景富, 乔宏宇, 彭邦洲
2010, 32(5): 39-43.
摘要:
以分析高温条件下CO2腐蚀水泥作用过程为基础,研究了腐蚀条件对腐蚀深度的影响规律,分析了腐蚀深度对水泥石强度降低率的影响特点,对水泥浆体系基本组成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腐蚀深度随温度、CO2分压、腐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分别近似存在对数、线性、平方根的关系,据此建立了腐蚀深度预测模型;不添加抗腐蚀填充材料(RCTM)的水泥浆,腐蚀后水泥石强度降低率随腐蚀深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添加RCTM的水泥浆,水泥石抗压强度降低率在腐蚀初期随腐蚀深度增加有上升趋势,腐蚀后期有下降趋势。通过合理设计体系组成,改善水泥石微观结构提高原始强度,能有效提高水泥石抗腐蚀能力。本文设计的6#体系适用于大庆油田120~150 ℃的深井固井。
硅砂对稠油热采井水泥石强度影响的室内试验
张颖, 陈大钧, 罗杨, 李竞, 邓英江
2010, 32(5): 44-47.
摘要:
为了满足稠油热采对固井水泥石的要求,模拟稠油热采固井水泥常温凝固、高温热采这一特殊的地层环境,先将水泥浆在70 ℃下常压养护3 d后再进行高温高压养护。通过研究不同热采温度下硅砂粒径对水泥石强度发展的影响,以及不同钙硅比在不同的高温梯度下对油井水泥石强度衰退的影响,从机理上阐述了硅砂粒径及钙硅比能提高硅酸盐水泥石强度和热稳定性的原因,找到了最佳的硅砂粒径和合适的钙硅比,为进一步选择和设计稠油固井水泥浆体系提供了依据,对稠油油藏的开发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ECP在完井固井工艺中的应用与分析
孔涛, 赵建新, 张宏军, 马延风, 王国清
2010, 32(5): 48-52.
摘要:
为保证固井质量,胜利油田在高压井、漏失井、复杂井、多套压力层系井的完井固井工艺中采用了套管外封隔器。在使用中,不断改进结构,并研制开发新型管外封隔器,改善了密封效果,满足了复杂油藏的开发和特殊工艺完井的需要。文中综述了应用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针对更加复杂的油藏和多样的完井方式,提出了研究新型结构和特殊功能的封隔器的必要性,以满足老油田深层次开发完井固井的需要。
胶乳水泥浆体系在深井水平井的应用
苏博勇, 姜宏图, 马淑梅, 霍维维
2010, 32(5): 53-55.
摘要:
针对庆深气田深井水平井温度高、易气窜的特点,在胶乳水泥浆基础上,通过优选高温稳定剂,研制出了深井水平井胶乳水泥浆体系DHL-600。室内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在高温水平条件下具有低失水、无游离液、水泥浆及水泥石上下层密度差小、沉降稳定性好、防气窜等特点。在庆深气田升深平1井和徐深1-平1井2口深层气井水平井中应用,没有发生气窜且固井质量良好。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表明,该水泥浆体系能够满足深井气井水平井的固井施工和固井质量的要求。
天然气钻井井控技术的发展
吴志均, 陈刚, 郎淑敏, 龙滨, 王勇, 李伟
2010, 32(5): 56-60.
摘要:
国内天然气藏钻井井控技术、装备和规范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较为完善的水平,主要体现在四川盆地天然气主产区近20年没有发生恶性井喷事故。随着高压高产气藏的勘探开发,水平井和负压钻井等技术的推广应用,现有的井控技术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要求,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为此,从4个方面提出了井控技术今后创新和发展的方向:一是完善井控理论和计算模型,开发先进实用的井筒剖面压力计算软件;二是提高井控装备配套水平,增强设备可靠性;三是研制井筒液面自动测定等仪器,做到及时发现溢流;四是完善闭路压力?环系统装置的研制,提高钻井的压力控制水平。这样,井控技术发展的目标就可以从预防井喷发展到保护油气层、预防资源破坏、预防环境污染和快速低成本地钻井。
不完善油井的油气水三相流入动态关系
吴晓东, 尚庆华, 何世恩
2010, 32(5): 61-63.
摘要:
在Petrobras推导的完善井的油、气、水三相流入动态关系基础上,考虑了油井的不完善性对流入动态关系的影响,建立了不完善井的油气水三相流入动态关系数学模型,完善了油气水三相流入动态理论体系。引用二次式流动效率描述油气两相流时油井不完善性对产能的影响程度,可以计算不完善井的最大产油量。实例计算表明,油井的不完善性对产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应用本文方法可以预测不同流动效率下的油气水三相流入动态。
分支水平井产能方程式研究进展
梁峰, 孟维龙, 刘晓辉
2010, 32(5): 64-68.
摘要:
分析了分支水平井的7个典型产能方程式。对比发现,王卫红、李璗方程式均为程林松方程式的特例;蒋廷学方程式比程林松方程式更加准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运算,验证了齐成伟方程式在外部渗流阻力部分的重要突破。进一步分析发现,齐成伟方程式的外部渗流阻力部分自相容,科学严谨。最后,考虑到各种附加阻力,得出了完整的产能方程式。
裸眼系列完井方式对鱼骨井产量的影响
陈阳, 熊友明, 陈宗毅, 徐家年, 张林
2010, 32(5): 69-73.
摘要:
为了给分支水平井完井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引进“完井方式”因素,以鱼骨井为例,以一种离散化方法为手段,以裸眼系列完井方式为核心,建立起相应的稳态耦合流动计算模型。通过实例计算绘制出流率分布剖面、流压分布剖面及全井流入动态曲线,并对比了裸眼完井方式下不同完井方法对应的总产量。研究结果表明,鱼骨井内部的渗流干扰对总产量有抑制作用,渗流干扰的强烈程度取决于鱼骨井形态、渗流阻力和开采强度;完井方式对鱼骨井的流率分布和流压分布都有影响,其本质在于完井筛管影响了油藏渗流压降和井筒管流压降,进而改变了模型的耦合结果。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应综合技术和经济等各方面因素选择完井筛管及其下入模式。
水力射流深穿透射孔产能分析及参数优化
吴秀田, 田树宝, 张鹏, 王晋秀, 姜伟, 韩敬
2010, 32(5): 74-78.
摘要:
水力射流深穿透射孔工艺及增产机理与常规射孔有很大差异,影响产能的因素更加复杂。基于势叠加原理和微元线汇渗流理论,考虑各射孔孔眼之间流动干扰作用、射孔段变质量不规则管流以及油藏渗流和孔眼耦合流动作用,建立了水力射流深穿透射孔井产能评价分析模型,对影响深穿透射孔油井产能的主控因素及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孔眼数量、射孔深度、孔眼在平面上的分布和纵向射孔密度是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对这些参数进行了优化,为水力射流深穿透射孔工艺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阿尔塔拉凹陷压裂控缝高及诊断技术
赵安军, 胡金堂, 赵政嘉, 才博, 牛永泽, 谢凤华
2010, 32(5): 79-81.
摘要:
对于低渗透薄互层油气藏,储层压裂改造期望压裂作业后人工裂缝尽可能在目地层内支撑,从而增加有效支撑裂缝长度,提高人工裂缝的支撑效果。然而在实际压裂施工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层都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由于施工参数和施工工艺的影响,施工缝高易过度增长。因此需要优化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提高该类储层压裂效果。提出了压裂改造此类储层的单薄层控缝高和多层提高压开程度的低伤害、高效改造工艺及诊断方法。通过现场应用平均探井单井产量提高了4~10 m3/d,勘探试油成功率提高到85%以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渤海SZ36-1油田缔合聚合物黏度损失研究
王成胜, 黄波, 易飞, 陈士佳, 朱洪庆, 孙艳萍
2010, 32(5): 82-85.
摘要:
针对渤海SZ36-1油田海上平台有限空间特征、绕丝筛管砾石充填的防砂完井方式、单层大排量开发生产特征,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研究了缔合聚合物溶液配注过程中黏度损失情况。结果表明:聚合物配注工艺系统机械剪切、配聚用水水质是影响缔合聚合物黏度损失的重要因素。其中注聚泵、射孔炮眼等环节造成的缔合聚合物黏损率超过60%;随配聚水中二价阳离子含量增加,缔合聚合物溶液黏损率增加;另外胶团研磨快速溶解方式对缔合聚合物目标液黏度损失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该研究为提高缔合聚合物驱矿场工作液有效黏度提供了参考依据。
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油水界面张力研究
方文超, 唐善法, 胡小冬, 陈婷婷, 单海丹, 闫双喜
2010, 32(5): 86-89.
摘要:
为探究GA系列新型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油水界面活性及提高油层原油采收率的可行性,以模拟地层水和东河塘稀油,在45 ℃条件下,利用旋转液滴法测试了不同分子结构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与稀油间的界面张力,并以GA12-4-12为对象,测试了其在不同浓度时的动态界面张力,考察了其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NT的复配性能。结果表明:连接基长度及碳链长度越长,油水界面张力越低;随GA12-4-12浓度增加,界面张力先降后升,0.3%时油水界面张力仅0.00885 mN/m,但时间稳定性变差;GA12-4-12与ANT复配协同效果明显,复配比为4∶1时0.1%(GA12-4-12+ANT)加量可使油水界面张力达超低(0.00884 mN/m),明显降低了GA12-4-12用量。可见GA12-4-12与ANT复配体系具有低剂量下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性能,建议用该配方进行提高原油水驱采收率试验研究工作。
水平井二元复合驱三维油藏物理模拟研究
赵清民, 岳湘安, 孙玉龙, 李宏鑫, 冀月英
2010, 32(5): 90-93.
摘要:
为研究水平井二元复合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渗流机理,建立了三维纵向非均质物理模型,利用模型上布置的饱和度测量探针,测量了水平井二元复合驱的开采效果、进口压力和饱和度场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纵向非均质油藏,二元复合体系在油藏内的吸附、滞留、乳化等作用使阻力增大,压力升高,液流转向,波及范围扩大;在平面上,在二元体系的协同作用下,驱替出水驱波及域外和簇状剩余油;在水平井、重力和正韵律“低渗透屏障”作用下,注入的流体优先流动到高渗层,再由高渗透层向中、低渗透层渗流,提高了纵向波及范围。因此,水平井二元复合驱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
橡胶颗粒复合调剖体系在复杂断块油田的应用
邹正辉, 吝拥军, 李建雄, 王宏华, 李青龙, 柴志刚
2010, 32(5): 94-97.
摘要:
采用传统的调剖体系对文明寨、卫城中高渗复杂断块油藏进行多轮次调剖后,调剖效果变差,需要研究新的经济适用的调剖体系。橡胶颗粒调剖体系由橡胶颗粒、交联聚合物和聚丙烯酰胺等组成,应用砾石充填方法对橡胶颗粒体系与地层孔喉匹配性、橡胶颗粒调剖体系在不同渗透率填砂管中的调剖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用不同粒径和浓度的橡胶颗粒与不同浓度的交联聚合物和聚丙烯酰胺配比研究,确定了最佳注入浓度配比。2008年以来,在文明寨、卫城油田进行了9口井的应用,对应油井有较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累计增油773 t,投入产出比1∶1.75。该橡胶颗粒复合调剖体系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可控热化学技术在辽河曙光油区的应用
丁振武, 王善强, 周扬, 王铎, 刘恕, 熊帆
2010, 32(5): 98-100.
摘要:
针对传统热化学工艺在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反应速度问题,进行了可控热化学技术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催化剂、不同起始浓度反应液、不同起始温度以及不同催化剂浓度对反应的影响,自主开发了MHA催化剂体系。结果表明:加入MHA后反应达到峰值的时间不低于2 h,符合安全性能要求;加入同种催化剂后的最佳反应液浓度为3 mol/L;反应液起始温度控制在40 ℃以内时更易于控制反应速度;催化剂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可控热化学技术在曙1-38-45井的现场应用表明:措施前平均日捞液1.6 m3,平均日捞油0.8 m3,措施后平均液量为2.8 m3,日捞油1.8 m3,措施效果明显。
177.8 mm套管注水井分层防砂偏心分注技术
宋显民, 贺亚维, 肖国华, 殷彩霞, 王金忠, 李长友
2010, 32(5): 101-104.
摘要:
针对机械防砂空心分注技术存在防砂后通径小、分注级数少、投捞测配繁琐等问题,进行了大通径分层防砂和小直径偏心定量分注工艺研究,形成了177.8 mm套管注水井分层防砂偏心分注技术。该技术分层防砂达到3段,留井防砂管通径可达108 mm,分层注水管柱内通径46 mm,可满足验封、定量配水、斜井投捞测配等要求,为易出砂地层分注工作提供了一种防砂可靠、分注级数多、投捞测配简单的技术思路。
分体式双塞套管水泥头的设计及应用
周战云, 张一佳, 雍洁
2010, 32(5): 105-106.
摘要:
双塞套管水泥头对于完成双塞注水泥作业有着重要作用,针对整体式双塞套管水泥头存在搬运困难、胶塞安装及井口安装操作不便等困难,设计开发了分体式双塞套管水泥头,分析了其结构方案的可行性,介绍了其结构组成及结构特点,描述了其性能试验过程,详细介绍了其操作使用方法以及现场应用效果。分体式双塞水泥头可有效克服整体式双塞水泥头的不足,对双级固井注水泥作业的顺利进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井口套管头损坏井喷抢险配套技术
谢华, 刘金环, 谢青, 邢明
2010, 32(5): 107-109.
摘要:
为快速、高效、安全地处理因油气井套管头损坏及断裂造成的井喷事故,通过分析和总结井喷事故的经验教训,研究设计了新型抢喷装置及配套技术,并进行了室内和现场试验,该配套技术是通过套管造扣抢喷装置与井口套管头损坏处进行有效连接来实现井喷事故的处理,现场使用效果较好,降低了井喷造成的损失,对提高油田井喷抢险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H203H井传输测井复杂卡钻处理
侯士东, 张雅欣, 张长春, 崔刚, 肖涛, 王锐
2010, 32(5): 110-112.
摘要:
H203H井是一口深水平井,在传输测井过程中发生了卡钻事故。由于井内有被卡钻具、电测仪器串和电缆,给处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既要保证能成功解除卡钻事故,同时又要保证井下电测仪器—尤其是中子源的安全,并能成功取出中子源。考虑钻遇层的地层岩性、钻具组合,采用浸泡解卡剂、卡点测量、大幅度活动钻具等作业手段,未成功解卡,分析了失败原因,主要是由于电缆旁通接头及配合接头的存在限制了钻具活动范围,解卡剂顶替效果差,同钻井液稠化,不利于解卡。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泡酸解卡方案并成功实施,保证了后续工作顺利进行,节约了钻井成本。
水平井管外分段管内分采技术
王金忠, 肖国华, 陈雷, 王芳
2010, 32(5): 113-115.
摘要:
为了降低或控制水平井悬挂筛管完井复杂结构井含水上升,延长水平井生产寿命,研究了筛管完井水平井管外分段管内分采技术。该技术首先通过挤注ACP进行管外分段,在筛管与井壁之间的环空形成不渗透的高强度段塞封隔环空区域,实现管外封隔或者直接封隔出水部位,然后下入封隔器和开关阀组成分采管柱,通过打开或关闭开关阀,实现找水和开采低含水层段的目的。介绍了该技术的管柱结构、工作原理、施工工艺、技术特点及现场试验情况。该技术为筛管完井水平井稳油控水工艺提供了一种思路。
McWiLL宽带无线技术在苏里格气田单井无线监控中的应用
宋汉华, 朱迅, 马兵, 冯朋鑫, 茹志娟, 王惠
2010, 32(5): 116-119.
摘要:
目前苏里格气田数字化建设中单井无线监控主要采用两种无线通信技术——数传电台和无线网桥,由于受传输带宽的限制,不能同时满足数据、视频、语音通讯。基于此,引入了一种新的McWiLL宽带无线接入技术,针对该技术的有效通讯距离、通信效果等在苏里格气田开展现场应用性试验。在苏XX区块应用效果表明:McWiLL宽带无线技术能建立集视频监控、生产数据采集、调度语音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无线通信网络,该技术在苏里格气田应用是可行的,建议进一步开展推广试验。
储层岩石的压缩问题
李传亮
2010, 32(5): 120-124.
摘要:
岩石的应力敏感与岩石的压缩性密切相关。为了搞清岩石的应力敏感程度,深入分析了岩石的压缩问题。岩石孔隙体积的压缩是因为骨架体积的压缩所致,因此孔隙压缩系数与孔隙度和骨架性质有关。因存在系统误差,体积法测量的孔隙压缩系数数值偏高,且存在逻辑反转现象。弹性模量法消除了系统误差,测量结果符合科学逻辑。岩石孔隙、骨架和外观体积的压缩系数定义的压力不同,不能互相替代。孔隙度为0时,孔隙压缩系数为0,骨架压缩系数和外观体积压缩系数皆不为0,且骨架压缩系数等于外观体积压缩系数。岩石的应力敏感指数可由岩石的孔隙压缩系数求出。由于致密岩石的孔隙压缩系数极低,因此,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程度极弱,生产过程可将其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