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25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旋转导向闭环钻井系统
杨剑锋, 张绍槐
2003, 25(1): 1-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01
摘要:
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组成及特点,介绍了旋转导向闭环钻井系统的集成方式、井下定向控制单元、地面监测系统,论述了旋转导向钻井工具在旋转钻进时具有连续三维导向和增大延伸长度的能力,可提高钻速,缩短建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并详细阐述了国内正在开发的旋转导向闭环钻井系统(MRSS)的定向控制原理、5个组成部分及主要技术特点。认为只有开发和集成钻井信息管理与决策软件,才能充分发挥旋转导向闭环钻井系统的效益
大位移井钻井概况、工艺难点和对工具仪器的要求
苏义脑, 窦修荣
2003, 25(1): 6-1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02
摘要:
大位移井钻井技术是近10余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综合性的高新钻井配套技术,具有难度大、效益好和对工具、仪器要求高的特点。介绍了大位移井的定义、用途、发展概况、技术指标、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以及大位移井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介绍了大位移井钻井工艺的2个基本特点、难点和对井下工具、仪器的要求。
TZ406双台阶水平井钻井技术
胡平工
2003, 25(1): 11-1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03
摘要:
TZ406是1口预探井,目的是探明油层情况,经济有效地开发薄油层。施工中先采取钻导眼探明油气含量、卡准油气层位置,回填一段后,再通过钻双台阶水平井利用1个井眼开发已探明的2个不同深度薄油层。整个施工过程中,仅下339.7mm×502m表层套管,无技术套管,裸眼段长达3628.83m。采用了MWD无线随钻仪器,倒装钻具组合,优化了钻井参数,实现了精确中靶。完钻井深4131m,垂深3686.83m,井斜89.98°,方位48.72°,水平位移538.26m。该井安全无事故,初期试采日产原油86t。为该地区经济高效勘探开发,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塔河油田短半径水平井侧钻技术
王新, 万教育, 冯国军
2003, 25(1): 15-1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04
摘要:
塔河油田侧钻短半径水平井造斜井深在5300m以深,施工难度大。通过介绍侧钻短半径水平井的技术难点,结合TK405CH井的设计与施工情况,论述了该油田通过对井下工具、仪器的改进及工艺技术配套,进行短半径水平井作业的成功经验,探讨了短半径水平井中井眼轨迹控制技术、高造斜率下钻具的受力分析、摩阻扭矩分析等多项技术难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塔河油田短半径水平井的成功钻成并获得良好的产能,为国内深井短半径水平井钻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空气钻井在TABNAK气田的合理应用
刘德胜, 赵曙光
2003, 25(1): 18-2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05
摘要:
空气泡沫钻井,因其钻速快,防漏效果好,具有常规钻井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空气粉尘钻井在干硬地层机械钻速达到16.24m/h。雾化钻井在出水量较小时,钻速为13.16m/h,当地层出水较多,空气压力较高时,其钻井速度为6.52m/h,与泡沫钻井速度(5.23~ 6.63m/h)相当。但泡沫钻井腐蚀钻具轻微,而雾化钻井腐蚀钻具严重。因此,必须根据地层情况选择合适的钻井液,既要提高机械钻速,又要保护钻具,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小位移深造斜点定向井施工技术
董云安, 陈小元, 汪先迎, 许尔丹, 袁建平, 蒋燕
2003, 25(1): 21-2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06
摘要:
小位移深造斜点定向井技术,有利于减少定向井扭方位及更换钻具组合的次数,能有效降低定向井的成本。主要介绍了小位移深造斜点定向井的剖面设计、定向初始方位角的确定、井眼轨迹控制及安全施工技术等。从2001年起,该技术在江苏油田30口定向井中进行应用,取得较好效果,扭方位次数明显减少,全井未扭方位率达95%,为调整轨迹而更换钻具组合的次数也明显降低,钻井周期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缩短。
青海油田开2井高密度水泥浆固井技术
李贵宾, 修留永, 张志湖
2003, 25(1): 25-2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07
摘要:
大井眼长封固段复杂条件下的固井存在气体易窜、因漏引喷、水泥浆返到设计位置难、不易实施有效的紊流顶替等难题。介绍了青海油田开特米里克构造开2井高压盐水层、高低压共存的复杂条件下高密度水泥浆性能的室内试验情况,通过现场固井施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应用,取得了大井眼、长井段复杂情况下固井施工和环空气窜补救成功的一些经验
沁水盆地煤层气井固井技术
齐奉忠, 李合龙, 杨贵胜
2003, 25(1): 28-3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08
摘要:
沁水盆地煤层厚,主力煤层分布稳定,储集性好,含气量高,保存条件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是该地区煤层气井固井质量一直不高,影响了煤层气的勘探与评价工作。介绍了沁水盆地煤层气井固井的特点,提出了适合煤层气井的固井技术,筛选出了TG早强降失水剂。在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应用上述技术后,到2002年底为止共固井10口,固井优质率90%,合格率100%,解决了煤层气井长期存在固井质量差的问题,并探讨了以后煤层气井固井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氮气膨胀剂在胜利油田固井中的应用
李玉海, 刁胜贤
2003, 25(1): 31-3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09
摘要:
氮气膨胀剂在固井防气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介绍了胜利油田现河、王家岗、胜坨等区块防气窜外加剂——氮气膨胀剂的性能、特点及作用机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氮气膨胀剂是高压油气井、井径扩大率超标井、长封固段井及特殊井防气窜、提高固井质量的重要手段
赵芯2井封堵硫化氢作业技术
潘凤岭, 刘东勤, 田秋月, 汝大军
2003, 25(1): 33-3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10
摘要:
赵芯2井是位于赵兰庄构造上的一口预探井,钻探目的是探明赵兰庄构造油气资源及H2S资源情况。1979年4月7日完井,2001年井口冒油。针对该井高含H2 S及井口有不明堵塞物的特殊情况,通过使用旋转防喷器、液气分离器、真空除气器、不压井起下装置等完善的配套设备,在封堵中采取了封闭井口环空、带压起下钻等一系列工艺技术,安全顺利地完成了赵芯2井封堵硫化氢作业,为含H2 S井的封堵探索了配套的工艺技术
自同步直线振动筛的研制与应用
毛国忠, 赵保忠
2003, 25(1): 36-3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11
摘要:
目前,国内所使用振动筛多为单轴惯性振动筛,其运动轨迹为圆形或准圆形。该筛结构简单,但其筛分效率低,筛网使用寿命短,并且钻井液损失量大。
L-1超深井钻井液CO2污染处理技术
王立建, 于峰
2003, 25(1): 38-3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12
摘要:
在许多钻遇的地层中会含有CO2,CO2侵入钻井液中会生成CO32-和HCO3-,钻井液的流变参数,尤其是动切力、静切力会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同时钻井液pH值下降,会加剧钻具腐蚀。文献[1]指出:随着HCO3-浓度增加,切力呈上升趋势,而随着CO32-浓度的增加,切力先减后增。由于经这2种离子严重污染后的钻井液性能很难用加入处理剂的方法加以调整,因此唯一的方法是用化学方法将它们清除。即给钻井液提供一定量的Ca2+,使2种离子与Ca2+反应生成CaCO3沉淀,从而达到消除污染的目的。对于深井超深井来说,由于井深,井底温度高,钻井液密度高,处理量大,因此处理起来很复杂,且需及其慎重处理。
海底管线电缆检测与维修装置工作舱监控系统
梁金花
2003, 25(1): 39-4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13
摘要:
浅海海底管线电缆检测与维修装置是国家"863"项目。该装置的主要功能是可潜行、可自航、可潜入海底进行管线电缆的检测,并可在自动定位,自动坐底后进行海底管线、电缆的维修。
聚合物驱后恢复水驱提高采收率方法平板模型试验研究
徐婷, 李秀生, 张学洪, 赵福麟, 宋汝强
2003, 25(1): 41-4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14
摘要:
通过室内物理模拟试验比较2种聚合物驱后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并考虑不同渗透率级差模型对聚合物再利用技术的影响,得到聚合物驱后对地下聚合物溶液再利用技术和效果的认识。研究表明:在聚合物驱-水驱-深部调剖-活性水驱的试验中,聚合物驱后恢复水驱,因水的流度远高于聚合物溶液的流度,会产生严重的指进现象,降低了水的波及系数;同时大量水体又会严重稀释深部调剖剂,使其强度减弱,调剖效果变差。在聚合物驱-水驱-絮凝和固定-深部调剖-活性水驱的试验中,可通过絮凝剂对水驱稀释的聚合物溶液絮凝再利用,形成絮凝体对高渗透层产生封堵,再注入固定剂溶液进入聚合物浓度较高的次高渗透层,通过交联形成交联体起到深部调剖和驱油作用。在3种渗透率级差的平板模型试验中,对絮凝和固定技术进行了对比试验,证实该技术具有一定的有效期,产生的絮凝体和交联体强度较高,为后续深部调剖和活性水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该技术具有成本低廉、采出程度高、对中低渗透层的伤害程度小及对地下存在聚合物再利用程度高等优点。
自生热压裂生热剂用量优化方法
刘蜀知, 孙艾茵, 刘福健, 彭轩
2003, 25(1): 45-4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15
摘要:
对于高凝、稠油油井的压裂,为避免注入流体对储层造成冷伤害,可采用自生热压裂液进行施工。自生热压裂液是在常规水基压裂液的基础上,添加一定量的亚硝酸钠、氯化铵和盐酸,当它们混合发生化学反应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根据热平衡方程,建立自生热压裂过程中井筒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并编制出计算施工期间井底压裂液温度变化的软件,针对1口实际施工井,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分析了影响生热剂用量的各种因素,提出了生热剂用量的优化确定方法。
识别水力裂缝参数的自动拟合模型和方法
郭大立, 赵金洲, 刘先灵, 刘富, 吴刚
2003, 25(1): 49-5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16
摘要:
为认识和了解地层、分析和评估压裂施工质量,分别考虑裂缝导流能力随生产过程变化和不变化的情形,提出了以生产过程中实测的产量或井底压力为拟合目标,识别水力裂缝参数的生产历史自动拟合模型和方法,用逐步二次规划法进行了数值求解。最后通过文献对比和实例计算说明模型和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沥青沉积引起的地层伤害表皮因子预测方法
汪伟英, 张公社, 熊国荣
2003, 25(1): 52-5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17
摘要:
原油开采过程中的沥青沉积是引起地层伤害、产液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沥青沉积与生产过程中的地层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它们的影响可通过沥青在石油中的溶解度表现出来。应用相态平衡理论和沥青在原油中溶解能力的Flory-Huggins溶解理论,研究不同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原油对沥青的溶解能力。采用Kumar等人关于液体中悬浮颗粒对油层堵塞的理论来计算沥青沉积所引起的地层伤害表皮因子。通过对绥中36-1油田沥青沉积问题的研究,说明预测沥青沉积地层伤害表皮因子的方法是可行的。
牛35块酸化措施中的油层保护技术
马洪兴, 肖驰俊, 史爱萍, 冷淑玲
2003, 25(1): 55-5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18
摘要:
叙述了在牛35块Es3中低渗透砂岩油层酸化中实施综合油层保护技术及现场应用取得的效果。模拟酸化试验表明,该区储层岩心酸化效果很好,但现场实施酸化时却没有任何增产表现。在认清措施储层特征、地层油水特征基础上,采用常规稀土酸体系作为基本酸液配方,对油层保护酸液添加剂进行了优选,有效地防止了低渗透油田酸化过程中对油层的伤害,在牛庄低渗透油层现场酸化增产措施中取得了显著的增油效果
大庆高台子油层闭合酸化技术
蒋建方, 肖丹凤, 王贤君, 于景波
2003, 25(1): 58-6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19
摘要:
闭合酸化技术是碳酸盐岩酸化压裂后,对人工裂缝进行再改造的补救性措施,通过解除对裂缝造成的伤害,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增大扫油效率,提高油井产量。针对大庆西部高台子复杂岩性地层的特征及水力支撑压裂情况,进行了措施方案分析,扩大了常规闭合酸化技术的应用范围,提出了在水力支撑裂缝中进行酸化解堵的新观点,研究了适应该地层的压裂液配方和酸化解堵剂,现场进行2口井试验,闭合酸化效果较水力压裂效果明显,产量平均增加50%以上
新型水玻璃单液法耐酸硬性堵剂
李启清, 宋显民, 马静荣, 李占联, 武明超, 张瑞旺
2003, 25(1): 61-6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20
摘要:
概述了新型水玻璃单液法耐酸硬性堵剂的堵水机理、室内试验及现场应用情况。该堵剂克服了以往该类堵剂强度低、封堵率低、耐温性差等缺点,因初凝与终凝时间长,能确保带工具施工的安全,同时添加剂的加入保证堵剂不突进,形成堵塞较均匀,强度高,耐酸性好,使用该堵剂可避免以后生产过程中对油井解堵施工需下封隔器保护堵层。该堵剂耐温性好,有效期长,粘度低,既适用于油井封堵水层,也可通过控制排量实现对底水油层选则性堵水。与其它堵剂相比施工压力低,这对于套管强度低的老井和薄夹层油井堵水更有特殊意义。该堵剂还具有耐酸性,可实现对层间矛盾突出的水井进行高渗层封堵和低渗层酸化增注,达到调整注水剖面的目的。
大庆油田分层测压工艺及资料应用
王金友
2003, 25(1): 63-6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21
摘要:
介绍了大庆油田研究发展的桥式偏心注水及测试、抽油机井分层测压、长期关停油井分层测压等3种工艺,其中桥式偏心主通道与测试密封段的创新设计,解决了桥式偏心结构不能用于分层注水及测试的问题。实现了双卡单测流量和不投捞配水堵塞器即可直测单层压力的技术突破,避免了递减法测试误差影响,提高了测试效率和资料的准确性。
游梁式抽油机与直线电机抽油机
陈宪侃, 陈万薇, 孙建华
2003, 25(1): 67-7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22
摘要:
游梁式抽油机利用电能转换为旋转运动,减速后再经四连杆机构转换为直线往复运动,其传动系统能量损失高达28%,加上旋转特性造成启动扭矩大,系统效率一般不超过30%。直线电机抽油机将电能直接转换为直线往复运动,简化了机械传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效率,经测试节能可达54%,而且加大冲程时整机外形尺寸和重量都增加得很少,特别是抽汲参数可无级调整,为实现自动控制及满足采油工艺要求提供了条件,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抽油机
107系列耐高温小直径潜油电机
刘长松, 曹言光, 张文昌, 方前程, 张庆生
2003, 25(1): 71-7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23
摘要:
107系列高温潜油电机是根据中原油田的生产需要新研制的小直径系列潜油电机。通过参数优化、材料优选与潜油泵的适应性研究,研制成功外径为107mm、绝缘等级为H级的小直径电机,机组轴向投影尺寸112mm,适用于井筒内径大于116mm的套变、缩径与结垢井及150℃高温油井提液,能节约采油成本,增加原油产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河口高温高压油藏机械卡堵水工艺
迟洪利, 李建东, 黄翔, 刘殷涛, 王民轩
2003, 25(1): 74-7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24
摘要:
针对河口高温高压深层低渗透油藏机械卡堵水工艺中存在的井下工具工作性能不稳定、有效期短等现象,优选并改进了液压式封隔器及耐高温高压组合密封件,简化了施工工艺,现场试验6口井,成功率100%,有效期突破320d,可有效实现此类油藏的分层采油
一种简易高压注气管柱的探讨与应用
娄兆彬
2003, 25(1): 77-7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25
摘要:
鉴于国内高压注气管柱投入过高的状况,在现有注气管柱设计的基础上,针对中原油田高压注气现状,设计出一种结构上更为简单的注气管柱。通过受力分析及地面试验,对该管柱结构的合理性、承压状况及气密封性能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管柱可完全满足高压注气承压及气密封的技术要求;管柱在现场油套环空替入平衡液的情况下,最高井口承压达62MPa,稳定承压56.5MPa,最高气密封压力达51.5MPa,稳定工作时间在半年以上。设计的简易管柱完全可满足小断块油田高压注气的要求。
井下强腐蚀环境中的抗硫防腐新工艺
刘国良, 梁金祥, 冯业庆, 边嘉泰
2003, 25(1): 80-8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3.01.026
摘要:
彩南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主要由三工河组与西山窑组2个含油层系组成。三工河组与西山窑组地层水性质接近,均为重碳酸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