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24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海上钻井隔水导管最小入泥深度研究
杨进, 彭苏萍, 周建良, 刘书杰
2002, 24(2): 1-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01
摘要:
根据海底土的工程性质,建立了海底浅层地层破裂压力计算模型。针对钻井隔水导管的不同工况,建立了保证正常钻井液循环条件下,井口支持力结构情况下的隔水导管最小下入深度计算模型。该模型在渤海湾地区9个油田应用14口井,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应用效果良好。
偏轴防斜钻具的研究及在江苏部分地区的应用
丰全会, 窦正道, 张宗林, 王珍应
2002, 24(2): 4-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02
摘要:
通过对偏轴钻具组合工作原理及应力情况的理论和室内试验的分析研究,分别在江苏句容地区中古生界高陡构造和其它新生界地层的钻井中进行了现场试验和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井斜可得到有效控制,机械钻速可得到较大提高。
鹰眼系统在套管监测中的应用
柴满州, 向绪金, 杨清荣, 戴恩汉
2002, 24(2): 8-1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03
摘要:
介绍了鹰眼系统的组成原理及技术特点,重点阐述了该系统在套管状况监测中的应用。分析了套管变形、套管错断、套管内腐蚀,射孔段的孔眼状况、井壁结垢状况、井下落物和鱼顶形状等多种类型的井况测试资料。现场应用100多井次证明,鹰眼系统检测技术是一种先进准确的套管状况监测方法,必将在井况诊断和确保增产、增注措施的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
无荧光防塌降滤失剂KH-931在深井钻井液中的应用
于培志, 苏长明
2002, 24(2): 12-1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04
摘要:
在深井钻井工程施工中,常常遇到易塌井段,要求所使用的钻井液处理剂具有良好的抑制性和较高的抗温性能。通过对无荧光防塌降滤失剂KH-931性能分析,并结合现场应用情况,论述了该产品的性能特点,提出这种产品特别适用于深井、探井和易塌井段钻井工程中。
提高王南沟区块固井质量技术研究
朱哲, 马海忠, 陈兴中, 秦仲奎, 武美平, 李应绪
2002, 24(2): 15-1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05
摘要:
王南沟区块是安塞油田近几年勘探开发的重点。针对该区块目的层含油水层、底水油藏、原油伴生气和地层压力不平衡而严重影响封固段固井质量的问题,研制成功了GJR早强、降失水水泥浆体系,突出早强、微膨胀和触变性,适当放宽降失水控制。已固井300口,固井一次合格率100%,优质率90.6%。
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实践
赵金洲, 唐志军
2002, 24(2): 19-2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06
摘要:
为提高勘探开发总体效益,胜利油田组织开展了分支井钻采配套技术的攻关,并进行了专用工具的研制开发工作。重点讨论了分支水平井工程设计、钻井工艺、定向回接、钻井液及塑性水泥固井等。通过2口分支水平井的钻井实践,探索了适合胜利油田钻井工艺技术特点和装备水平的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
胜利油田浅层气井喷原因分析及预防技术
范兆祥, 袁新平
2002, 24(2): 22-2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07
摘要:
浅层气井喷事故危害极大。胜利油田浅层气分布较广,浅层气井喷事故时有发生。总结了胜利油田浅层气井喷事故的4个特点,分析了导致浅层气井喷7种原因,从钻井设计、钻井工艺、固井工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胜利油田预防浅层气井喷技术。实践证明该防喷技术行之有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套管损坏地质因素分析及控制技术
陈红伟, 范春, 王海祥, 赵海霞, 邢桂梅
2002, 24(2): 25-2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08
摘要:
在油田的不断开发过程中,套管损坏已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持续稳产。导致套管损坏的原因很多,包括地质因素、腐蚀因素、井下措施因素等。以文留油田为例,重点以弹性力学有关理论为基础,对异常高压油田在开发过程中岩石的弹塑性驱动,储集层的可逆形变和不可逆形变对套管的影响等地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
高抗挤厚壁套管的开发与应用
孙书贞
2002, 24(2): 28-3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09
摘要:
介绍了中原油田油水井在盐膏层段套管损坏的原因及设计现状,分析了盐膏层段中套管的受力状况及损坏的规律,为防治套管损坏,延长油水井寿命,研制开发了TP130TT套管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工艺、工具等。经现场应用情况表明,固井质量合格率达100%,试压一次成功率达100%。
PDC钻头钻进影响因素分析
于润桥, 刘春缘, 杨永利
2002, 24(2): 31-3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10
摘要:
运用多元分析的方法,结合实钻资料对PDC钻头钻进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得到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各因素对钻进过程的影响程度,对于指导现场施工具有一定价值。
大港油田保护油气层钻井完井液技术简述
熊英, 胡成亮, 宋玉文, 李红
2002, 24(2): 34-3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11
摘要:
大港油田始建于1964年1月,钻井完井液的发展经历了淡水分散性体系、聚合物体系、抑制性体系和防塌体系4个阶段,而系统开展保护油气层钻井完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始于1989年,历时12年,在此期间取得了成绩,但也遇到了新的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射孔完井条件下的岩石破裂压力计算公式
李传亮
2002, 24(2): 37-3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12
摘要:
在文献[1]中把多孔介质的双重有效应力概念[2]应用到油井的压裂研究之中,得到了裸眼完井条件下地层产生垂直裂缝时的岩石破裂压力计算公式。该公式把长期存在矛盾的Hubbert-Willis(H-W)公式和Haimson-Fairhurst(H-F)公式统一了起来。用H-W公式计算的破裂压力是岩石破裂压力的上限值,而用H-F公式计算的破裂压力则是岩石破裂压力的下限值。岩石的实际破裂压力介于它们之间,其数值随岩石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本文是文献[1]的续篇,主要研究射孔完井条件下油井压裂过程中岩石破裂压力的计算
水平井井网整体开发产能研究
程林松, 张健琦, 李春兰
2002, 24(2): 39-4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13
摘要:
随着水平井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以单水平井开发为主的开发模式已转化为以水平井井组整体开发为主,因此对水平井井组产能的准确分析与预测至关重要。从无限大地层内单一水平井、直井联合井网的解析产能出发,经过理论分析,得到了多个水平井、直井联合井网整体开发油藏的产能预测方法,并通过电解模型试验进行了验证与修正。修正后,半经验、半解析解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拟合得非常好。
海上油田机采井经济免修期计算新方法
周代余, 郭建春, 赵金洲, 牛世龙, 王富, 朱孝强
2002, 24(2): 42-4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14
摘要:
针对埕岛油田机采井生产和作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次引入了经济免修期评价指标。根据油井产量递减理论和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理论,建立了机采井的经济免修期评价模型,并提出了机采井的经济免修期评价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有效,为提高油井的开发经济效益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对海上油田机采井的生产管理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小型压裂理论模型进展综述
杨丽娜, 陈勉, 张旭东
2002, 24(2): 45-4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15
摘要:
小型压裂在油田开发与压裂设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综述了自80年代以来小型压裂理论模型的进展情况,包括考虑裂缝高度变化的模型、理论求解闭合压力的方法及与压力有关的滤失系数的求解,并介绍了求解近井摩阻的现场方法,为油田更好地进行压裂设计提供了系统的依据和指导。
川西地区新场气田储层伤害因素研究
何汉平
2002, 24(2): 49-5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16
摘要:
四川新场气田蓬莱镇组和沙溪庙组属于低渗、高束缚水饱和度气藏,测试表明储层存在较为严重的伤害问题,因此开展了储层伤害因素分析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要伤害因素为外来液体引起的水锁、水敏伤害,碱敏伤害次之。针对伤害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厚油层液力投捞细分注水工艺技术
杨康敏, 罗洪友, 马宏伟, 杨军虎, 陈平
2002, 24(2): 52-5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17
摘要:
针对常规分层注水工艺技术在厚层细分注水中的不足,开展了液力投捞细分注水工艺技术的研究。该技术采用液力投捞方式,一次投捞两级配水器芯子和5支井下电子流量计,可同时测试5层注水量、调配5层水嘴,测试调配效率高;通过管柱机械定位使封隔器在最小坐封段仅0.89m的距离上准确卡封,最小卡封距达1.8m,可实现连续的薄夹层和薄注入层的细分注水;管柱类型为井口悬挂式,不仅适合浅井细分注水,同样适合于深井、斜井细分注水。该技术已在现场试验应用15井次,工艺成功率和有效率达100%,达到了细分注水、测试的目的。
利用短期关井压力数据确定地层压力
蒋益宛, 顾宝江, 严玉华, 池连浚
2002, 24(2): 55-5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18
摘要:
地层压力是油田勘探开发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参数。目前,确定地层压力的方法较多,但它们通常都是利用较长时间的关井压力数据来求取地层压力。通过分形油藏压力不稳定试井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使用短期关井压力数据确定地层压力的新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与常规的Horner法相比,精度相同、方法简便、适用范围广,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河南油田江河区油井防垢技术
李景全, 赵群, 刘华军
2002, 24(2): 57-6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19
摘要:
介绍了油井、油管线结垢产生的原因与防垢机理,并针对河南油田江河区油井、油管线结垢的现状,进行了10余种防垢剂配方的筛选试验,确定了价廉高效的防垢剂、防垢液配方,通过岩心的吸附与解吸附试验、防垢剂各组分与地层水的配伍性试验、地层水配制溶液在90℃下的钢片腐蚀试验等,确定了现场施工工艺。经现场试验,取得了防垢增油、延长检泵周期的良好效果。
负压效应在油田中的新应用
李生莉, 吴太平, 佘梅卿
2002, 24(2): 61-6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20
摘要:
介绍了利用负压效应原理研究开发的4项专利技术——负压法地层解堵、不动管柱降压排酸、油井井口降压掺水、污水沉降罐底部负压排污泥等。现场应用证明:采用负压效应对地层解堵,不会对储层造成二次伤害,解堵后增产增注效果明显;采用负压效应排残酸,排酸迅速、及时、彻底,有效地防止了残酸对地层造成的二次污染;采用负压效应在井口掺热水,不仅可以减少热水的消耗,还可降低井口回压,改善油井工况,延长油井免修期;采用负压效应排放污水沉降罐底部沉积污泥,能延长清罐周期,改善注水水质,对于油田污水回注和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负
河间东营油藏微生物驱替现场试验
刘淑敏, 周晓俊, 郝明圈, 赵英, 田小川, 孙良品
2002, 24(2): 64-6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21
摘要:
针对河间东营油藏的地质条件和开发特点,开展了微生物采油室内试验和评价,优选适合油藏特点的耐高温微生物菌种,优化驱替试验参数。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微生物驱替现场实施方案论证和编制。通过5个注水井组微生物驱替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油藏采收率。
官69-19井微生物吞吐试验研究
陈聚顺, 闫宝东, 张晓弟
2002, 24(2): 67-7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22
摘要:
通过对传统采油微生物筛选方法的改进,结合官69- 19井的地层特点筛选出嗜高温(65~100℃)菌种和针对高矿化度油藏的营养体系。为验证菌种和营养体系的矿场试验效果,并为今后嗜高温菌种大规模应用于高温、高矿化度油藏积累经验,对官69-19井实施了井筒和近井地带的微生物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井筒处理后,原油产量由3.17t/d上升到5.3t/d;近井地带处理后,产量由3.17t/d上升到5.04t/d。说明试验是成功的,有利于今后在高温、高矿化度油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DQYK344-114堵水封隔器的研制
张顺, 王玉普, 林春明
2002, 24(2): 71-7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23
摘要:
在注水开发的陆相多油层砂岩油田中,油井堵水是一项常规的生产项目,但随着层间矛盾加大,堵水层与产油层之间的压差不断升高,原有的堵水封隔器由于承载压差低呈现出堵水成功率降低、有效工作周期缩短的缺点,已不能满足高含水期油田堵水的需要。DQYK344-114堵水封隔器是适应目前生产需要而研制的一种新型封隔器,它具有压缩和扩张复合式密封结构和利用层间压差增加密封性的特点,有效工作压差达35.0MPa。
一种新型偏心分层注水工艺管柱
杨勤生
2002, 24(2): 74-7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24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型偏心细分注水工艺技术,介绍了其组成、工作原理及主要工具——定压开启恒流量偏心配水器、自验封封隔器的结构与技术指标。该管柱避免了在封隔器坐封时投捞死嘴及多次投捞水嘴调配各层注水量等问题,且封隔器可自行检验其密封性,性能可靠,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级三段配水器管柱实现有效分注的必要条件
王志敏, 曲昌学, 贾庆升, 史江艳
2002, 24(2): 76-7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25
摘要:
国内油田大都进入了高含水开发期,为增加注水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分层注水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几年来,各油田相继开发研究了多种新型分层注水管柱,其中包括一次投捞可调三层分层注水工艺技术[1]、单级三段液力投捞配水器[2]、同井轮流注水管柱工艺技术[3]等。这些新型分层注水技术的研究应用在油田开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影响超声波破乳效率的几点因素
付静, 魏启忠
2002, 24(2): 78-7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2.02.026
摘要:
本文是《超声波破乳的频率和声强》[1]的续文。从文献[1]中了解到,超声波破乳方法的提出是由于目前三次采油采出的水包油乳化原油、污水回收油、老化油等,因其化学成分及乳状结构的复杂性,难以用常规方法破乳脱水。而超声波破乳利用超声波作用于性质不同的流体介质产生的位移效应[2]来实现油水分离。许多因素影响超声波破乳脱水的效果,如声强、频率、超声波辐射时间、温度、沉降时间、工作方式、重度等。文献[1]分析了影响超声波破乳脱水效果的2个因素:频率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