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22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在渤海QK17-2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姜伟
2000, 22(3): 1-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01
摘要:
总结了国家863-820-09-01课题,海底大位移先导实验井渤海QK17-2地区4口大位移井钻井作业的经验,该项目在西区平台往东区钻4口大位移井,平均井深4551m,平均垂深2008m,平均水平位移3668m,平均井斜86°,平均水垂比1.83(最大为1.94)。该项目在渤海首次采用大位移井开发周边油田、大位移水平井技术批量钻开发井、水平井裸眼砾石充填完井、大斜度井水平井注水泥固井、松软地层大井斜及大井眼造斜及井眼轨迹控制、水基钻井液井壁稳定及井眼净化套管漂浮下入、水平井及大斜度套管磨损保护、MWD/LWD测量、扭矩摩阻计算及预测等10大技术,在此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这对于渤海今后应用大位移钻井技术开发油田具有更加广泛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垂直井中管杆柱的扶正器安放问题研究
覃成锦, 徐秉业, 高德利
2000, 22(3): 8-9,1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02
摘要:
管杆柱屈曲给生产带来许多问题,文中采用弹性稳定理论中的能量方法,分析了受轴向分布载荷作用的垂直管杆柱的稳定性,得到了关于轴向分布载荷、底端轴向载荷和管杆柱几何参数的稳定性方程,并求得了它的解析解。该解对于垂直井中管杆柱的扶正器应用具有指导意义,方程中针对不同端部边界条件的管杆柱约束系数取值不同。为了便于理解,文中给出了算例。
顶部水泥脉冲振动的理论研究
练章华, 蒋洪, 李文魁
2000, 22(3): 10-1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03
摘要:
介绍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固井新技术-顶部水泥脉冲振动技术[1,2],能延缓水泥浆的静水压力损失,并能有效地预防复杂地质条件下固井时气窜,提高固井质量。文中列出了该项技术的基本原理、目的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为顶部水泥脉冲振动理论研究提供了简捷的思路,同时主要讨论了这一新技术的理论研究成果[3],即顶部水泥脉冲振动波动方程、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与顶部设备空气压缩机和空气脉冲发生器输出参数的相互调节关系,为固井时顶部水泥脉冲振动的优化设计、压缩机的优化及优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钻井中钻柱浮力分析与计算
杨进, 张留计, 王俊生
2000, 22(3): 13-1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04
摘要:
浸泡在钻井液中的钻柱,会受到钻井液浮力的影响。在钻井施工过程中,井眼轨迹预测和控制及钻柱摩阻计算都应考虑浮力的影响。在钻井过程中,浮力的计算一般忽略了钻杆的内外加厚影响,而对于复合钻柱的浮力计算有不同的观点。文中对直井和斜井两种情况下的钻柱浮力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钻柱浮力的计算新方法,并在现场进行了验证。
LS?241.3mm松散地层取心工具的研制与应用
杨立文, 廖润康, 孙文涛
2000, 22(3): 17-19,2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05
摘要:
辽河油田沙一到馆陶含油砂层大多埋藏较浅,油层呈油砂状,有的还含有不等径砾石。常规取心工具取心时,因岩心极易冲蚀致使取心收获率大多在30%~50%之间。针对这一问题,对原有取心工具进行了认真分析,研制出新型松散地层取心工具,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将同类地层的取心收获率提高到80%以上。对于提高辽河油田取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沁水盆地晋城地区煤层气田固井实践
郑毅, 刘爱平
2000, 22(3): 20-2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06
摘要:
分析了晋城地区煤层气井的地质特点及固井现状,从5个方面指出了影响该地区固井质量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在固井中,采用低密度水泥浆,严格控制水泥浆的失水量,提高水泥浆的粘度和切力,并采用低返速顶替技术,使得固井质量优质。
靖东油田保护长2油层钻井完井液技术
杨斌, 尹敬军, 马来选
2000, 22(3): 23-2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07
摘要:
介绍了陕甘宁盆地靖东油田长2油层的储层地质特征,评价了储层的敏感类型及程度;研究了长2油层的伤害机理,研制了强抑制正电胶低损害的钻井(完井)液体系,并进行了动态伤害评价;现场试验了6口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长裸眼定向井的钻井液工艺技术
王芬荣, 赵江印, 庄立新, 鄂立敏, 李建铭
2000, 22(3): 27-29,3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08
摘要:
介绍了长裸眼中斜度定向井的钻井液体系及处理方案,以及润滑防卡、井眼净化和井壁稳定等3个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列举了4口井的应用情况及钻井液性能。实践证明,所选择的钻井液工艺技术较好地满足了钻深3623m、井斜49°、井底水平位移1229m、裸眼井段长达3224.5 m、裸眼斜井段长达2292 m的定向井对钻井液的要求。
文明寨油田拔套侧钻工艺技术
张召平, 郭宝玉, 乔山义, 裴绪建
2000, 22(3): 30-3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09
摘要:
中原油田钻井四公司在文明寨油田钻成了3口拔套侧钻井,与?139.7mm套管开窗侧钻井相比,很好地解决了小尺寸钻头机械钻速低和小井眼固井质量差两大难题,开辟了油气井大修新途径。文中详细叙述了拔套侧钻工艺技术,对今后进一步开展拔套侧钻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应用
任中启
2000, 22(3): 33-3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10
摘要:
介绍了胜利油田在2口井上采用欠平衡钻井的情况,讲述了欠平衡钻井的技术特点和开展欠平衡钻井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及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以后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实践经验。
“湿接头+有线随钻”测量方式在短半径水平井中的测量实践
孙铭新, 韩来聚, 袁永嵩, 闫振来, 于波, 史洪军, 邱秀坤
2000, 22(3): 36-3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11
摘要:
河39-侧平1井是国家"九五"科研攻关项目中的1口重点试验井,为解决该井的定向测量问题,首次在国内将测井作业中的湿连接技术应用于有线随钻测量,采用"湿接头+有线随钻"的测量方式进行定向测量作业,并获得了成功。该测量方式不仅为短半径水平井的定向测量提供了一降低测量成本、提高测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也为其它类型的水平井、大位移井的定向测量提供了经验。
三交地区煤层气井钻井技术介绍
杨振荣, 王延恒, 李玉群, 娄新春
2000, 22(3): 38-3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12
摘要:
煤层气呈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基内表面,逸散速度快,既不同于一般的天然气,更不同于石油,其特点在于煤本身就是气源岩,同时也是储集层。在钻井勘探过程中,为了准确全面地评价煤层气资源、有效地保护煤层气,应根据煤及煤层气的特性,确定合理的井身结构、钻井液性能、钻井参数、取心方法、DST 测试、固井完井等技术措施。我们于1998~1999年在山西三交地区完成的5口煤层气井,采取了合理的钻井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套管钻井工艺技术
聂上振
2000, 22(3): 40-4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13
摘要:
套管钻井作为一种十分新颖并富有创造性的新技术,已经引起国际上各大石油公司的重视。套管钻井工艺技术改变了常规钻井的做法,具有常规钻井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专家预计此项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刘翔鹗, 王浦潭
2000, 22(3): 42-4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14
摘要:
采油、采气工程技术是实现油气田开发方案的重要手段,是决定油田产量高低、采油速度快慢、最终采收率大小、经济效益的优劣等重要问题的关键技术。分析了我国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的5个阶段和各自的工艺技术状况,介绍了与我国油藏相适应的12套采油工艺配套技术,对发展采油工程的基本做法及技术政策作了说明,指出了采油工程技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水平井变质量管内流动损失的数值研究(二):多支管流动
黄学军, 崔桂香, 周海兵
2000, 22(3): 50-5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15
摘要:
本文是《水平井变质量管内流动损失的数值研究(一):单支孔流动》[1]的续文,研究多支管水平井筒中流动压降和摩阻。水平井筒中压降及壁面摩擦阻力的沿程变化对水平井的产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掌握水平段的多支孔流动损失和压降规律,对优化水平井长度及开采工艺设计、准确预测水平井产油量至关重要。本文仍采用数值方法,在预测壁面单支管注入对管流压降及壁面摩擦阻力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壁面多支管注入对管流压降及壁面摩擦阻力影响,给出压降系数与壁面注入速度及截面雷诺数的变化规律。
新型缔合聚合物调堵体系的研制
王健, 罗平亚
2000, 22(3): 54-5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16
摘要:
研制出以新型缔合聚合物(西南石油学院研制)为主剂的新型缔合聚合物调堵体系(Cr3+冻胶体系,Al3+冻胶体系,酚醛冻胶体系)。这类新型调堵体系通过主剂的改性和交联作用,能够形成强度极高的三维网状结构,并结合缔合、吸附、粘弹性和盐增稠等辅助机理,封堵地层孔隙或裂隙。研究表明,这类新型堵剂具有成胶时间可调、耐高温高盐、抗压强度大、有效期长和适应性广等特点,可望在高温高矿化度或裂缝性复杂油藏条件下推广使用。
难采储量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张平, 王娟
2000, 22(3): 57-6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17
摘要:
针对大港油田难采储量开展了难采储量压裂技术研究,包括地层岩石力学研究、压裂工艺优选、压裂材料的筛选与评价、压裂施工参数优化设计和压裂诊断评价。通过研究获取了地层岩石力学参数,提出了两次投球分选压3层和封隔器选层压裂与投球选压联作2种新型压裂工艺技术,筛选出了适用于难采储量的压裂材料,进行了试验井压裂施工参数优化设计和现场实施。
低产能油井(层)闭式配套开采管柱的研究与应用
张健, 刘中云, 宋彬, 丛洪良, 李光
2000, 22(3): 61-6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18
摘要:
针对低产能油藏(层)存在的供液能力差、油井无法正常生产的问题,根据开采低产能油井(层)的理论,研制了闭式配套管柱及各种配套工具。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根据产液性质、产量和地层性质等参数,优化尾管直径并实现闭式状态,保证流压、管柱直径与产量之间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供排平衡。通过现场应用证明:该闭式配套管柱可验证闭式管柱结构的密封性,从而保证了该配套管柱可减少流体通过尾管的压力损失、提高入泵液速度,提高油井产量。实践证明:闭式配套管柱具有增压差、清洗解堵、防止油层污染、防油井倒灌、防油管漏失等功能。
八臂磁组合测井技术在文留油田的应用
陈兆龙, 王英世, 袁业启, 王岭岩, 李鸿新
2000, 22(3): 64-6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19
摘要: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油水井井下技术状况逐年变差。目前文留油田井况有问题的井约占总井数的41.9%,损失控制储量达1508×104t。针对上述情况引进了八臂磁组合测井技术,该技术集高性能、多参数、选择组合及先进实用的磁测井于一体,对石油套管进行监测。应用该技术先后测井42口,对其中28口实施套管修复,修复成功率达92.9%,恢复控制储量达120.7×104t。该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方案的准确率和措施的有效率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认识井况恶化的原因提供了依据。
斜井油管防偏磨技术及其应用
段保玉, 景暖, 郭吉民, 卢定强, 薄海江
2000, 22(3): 66-6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20
摘要:
介绍了斜井有杆泵采油系统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着重阐述了在斜井上采用有杆泵开采时,系统杆管优化设计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使设计与现场实际应用的符合率达90%以上。研制了旋转式采油井口、旋转式油管扶正器及万向抽油杆扶正器等防偏磨工具,有效地防止了油管的偏磨现象。现场应用情况表明,该项技术的应用为用户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抽油机井智能诊断系统
赵凤芝, 包锋, 刘贤梅
2000, 22(3): 69-70,7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21
摘要:
为快速、准确地判断抽油井井下工作状况,将人工神经网络、常规数学计算及传统知识推理等多种诊断方法集成一体,研制出一套集成化的抽油机井工况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并论述了该项技术实现的技术思路、系统结构、功能、具体实现原理。与传统的技术相比具有识别速度快、准确率高等特点,为实现抽油机井智能化故障诊断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气井自动化控制的柱塞举升系统
杨乃群, 曲绍刚, 徐东, 郭继民, 文秀廷
2000, 22(3): 71-7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22
摘要:
介绍了一种自动化控制的柱塞举升系统,并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给出了工艺的使用范围,着重阐述了动态模型。该系统利用较为合理的动态模型,将举升方案程序输入控制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提高了以往柱塞举升系统的效果。与其它人工举升方法比较,该系统不仅具有投资少、操作费用合理的特点,还可有效地消除油管内蜡、地层盐或垢物的集结。
长柱塞式防砂泵现场试验效果及评价
宋开利, 曹雪梅, 何牛仔, 刘庆敏, 徐建礼
2000, 22(3): 74-7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23
摘要:
应用在出砂油井上的长柱塞式防砂泵,具有长柱塞短泵筒与环空沉砂相结合的独特结构,还具有防砂卡、防砂埋、防砂磨等功能,能有效地延长油井免修期。现场700多井次的应用表明,该泵使用寿命和油井生产周期较常规泵延长2倍以上,而且还扶起了一批长期停产井,为出砂油井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新的采油设备和技术。
采油站工况巡检系统
张志远, 柴满洲
2000, 22(3): 77-8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24
摘要:
采油站工况巡检系统是利用抽油机光杆载荷变化与电机功率对应关系原理,在站内测取抽油机电功率曲线,然后转换出等效示功图,将实测功率曲线与等效示功图相结合,综合分析判断电机、抽油机、抽油泵工作状况的连续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在站上获取示功图,可减少大量测试费用;对抽油杆断脱、停机、偷电等紧急故障及时报警,可提高生产时效;应用该系统后,又可开展抽油井抽空控制和信息网络化管理,提高油井管理水平。综述了实时检测系统的原理结构、功能及建立方法。
LBT D/C电磁感应现场积算型弹性刮板流量计的研制与应用
张艳霞, 方国建, 郝健
2000, 22(3): 81-8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2000.03.025
摘要:
目前,在油田地面建设中为取得少投入多产出的目的,许多井都应用了"简、短、串"的工艺流程,仅在华北油田采油三厂就有130余口井实行串联、并联流程,且这类油井会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单井计量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采用分离器、腰轮流量计等计量方法,无法解决2口或2口以上的串并联流程和受含气影响的单井计量,使得这些井的计量都是关1口或几口井,计量另1口或几口井的产量,给岗位工人的操作带来很多不便,劳动强度加大,而且最重要的是关井后,不但影响单井产量,还有部分含蜡量高、油温低的油井很容易被卡死。解决串并联井计量问题已成为油田开发系统的主要问题,为此,研制了LBT D/C电磁感应现场积算型弹性刮板流量计。该流量计可安装在井口或单井管线的任意位置, 方便准确地计量单井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