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21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砂砾性低渗气层压力敏感性的试验研究
张琰, 崔迎春
1999, 21(6): 1-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01
摘要:
低渗气层压力敏感性是钻井过程中造成气层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采用来自胜利油田的岩样作为代表低渗气层的标准岩样,进行了气层压力敏感性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气层压力敏感效应的强弱决定于压力敏感声、的大小,气层存在明显的压力滞后现象,另外,气层内部含水饱和度越高,气层的压力敏感效应越强。
温度压力对水泥浆流变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何世明, 刘崇建, 邓建民, 陈英, 刘昌魁, 李辉峰
1999, 21(6): 7-1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02
摘要:
温度与压力是影响水泥浆流变性的客观关键因素。选取了有一定代表性的4种水泥浆,测定了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的流变性,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温度、压力对水泥浆流变曲线、水泥浆流型、流变参数及水力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实际的注水泥流变学设计应考虑温度、压力对水泥浆流变性的影响,温度对流变性的影响要比压力显著得多。
套管荷载分析与强度设计软件研究
高德利, 覃成锦, 徐秉业
1999, 21(6): 13-1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03
摘要:
由于钻井技术的进步和目前油气勘探开发的实际要求,深井、超深井及定向井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这种形势的要求,在普通直井和定向井套管强度设计软件的基础上,较全面地研究了深井、超深井套管载荷的特点,综合考虑传统套管设计方法、三轴应力设计方法及套管优化设计方法等,并应用数据库技术,完成了套管强度设计软件的开发研究,它具有普通井、深井、超深井和定向井套管优化设计的诸种功能,并且其输入输出界面支持任意的单位制,便于现场推广应用。
多压力层系下固井液密度确定方法的研究
肖志兴, 梁宏权, 纪宝华, 李雨
1999, 21(6): 20-24,3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04
摘要:
室内利用模拟试验装置进行了环空压差和层间压差与固井质量的关系的试验研究。结合现场调查和统计规律,建立了环空压差和层间压差与固井质量的关系图版。提出了高压层固井环空压差大于1MPa和低压层固井环空压差小于9MPa的情况下,用A级水泥原浆固井能够保证固井质量。建立了调整井小层孔隙流体压力的计算及调整方法,地层压力调整的临界系数为1.55,从而优化了固井液(包括循环钻井液、隔离液和水泥浆)密度设计,使其更加合理,在大庆油田调整井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调整井的固井质量。
碳酸根离子对钻井液的污染及处理
李子成, 张希柱
1999, 21(6): 25-2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05
摘要:
详细地阐述了碳酸根离子的测定方法、浓度计算、对钻井液污染程度的判断及化学处理原理。分析了稀释剂不起稀释作用的原因,并结合实例,通过优选配方成功地解决了碳酸根离子对钻井液造成的污染,并对现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双增双稳剖面定向井施工技术
陈小元, 许秀鑫, 陈万安
1999, 21(6): 29-3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06
摘要:
在复杂小断块油田的整体开发中,运用双增双稳剖面定向井有利于丛式井组的防碰。主要介绍了C3断块双增双稳剖面定向井的设计、特点、井眼轨迹控制及安全技术措施。所介绍的技术对其它复杂小断块油田的整体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QHD32-6-4井松散地层系统取心工艺
陈建兵, 安文忠
1999, 21(6): 35-39,4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07
摘要:
QHD32-6-4井是渤海石油公司在秦皇岛32-6构造钻的1口评价井,在该井松散的储层进行了连续系统取心。共下取心工具26次,取心总进尺205.71m,收获岩心168.29m,平均收获率81.81%,达到该区块取心收获率的最高点。文中介绍了系统取心的施工过程,通过详细分析取心的各个技术环节,总结出松散地层取心经验。
优化井身结构合理选择套管降低钻井成本
贾传珍, 单保东
1999, 21(6): 40-4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08
摘要:
钻井成本居高不下已经严重制约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华北油田采取低成本战略,在钻井设计施工中,从改变井身结构和套管管串结构入手,探讨降低钻井成本的方法,在上半年完成的106口井中每米钻井成本下降104.34元,共节约成本近300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采用系列技术提高苏丹钻井速度
曹纪元, 辛俊和, 陈曙东, 严忠, 李国顺
1999, 21(6): 46-4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09
摘要:
介绍了苏丹Ⅰ、Ⅱ、Ⅳ区块1996~1998年的钻井状况和中国钻井队的现状及一些成功的经验。采用了系列钻井技术,大大提高了苏丹区块的钻井速度,钻井和完井周期分别缩短38%和35%,单位成本降低24.5%,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卡瓦打捞筒在大斜度井打捞中的应用
赵宏凯
1999, 21(6): 49-5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10
摘要:
油田深部调驱剂的研究及应用
李良雄, 白宝君, 李宇乡
1999, 21(6): 51-55,8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11
摘要:
深部调剖驱油技术作为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的重要措施在油田注水开发后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综合调研国内外有关深部调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凝胶类、微生物类、沉淀型无机盐类和粘土颗粒类等4类调剖驱油剂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应用状况,指出了它们的适用范围和特点,重点对比了本体弱凝胶(BG)、胶态分散凝胶(CDG)、黄原胶(XC)和预交联凝胶颗粒(PG)等4种常用深部调剖剂的优缺点,并对凝胶类调驱剂的交联剂选择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深部调驱剂的发展潜力和方向。
水平井与分支水平井产能计算的几个问题
窦宏恩
1999, 21(6): 56-5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12
摘要:
近年来,水平井和分支水平井产能的计算公式国内学者提出的不下10种,导出者都采用了不同的数学方法推导和证明其导出式的正确性,但由于假设条件和边界条件的不同,其导出式也有较大差别。使现场油藏工程工作者从诸多的数学表达式中找出适合适用的油藏工程计算模型,消除水平井和分支水平井产能公式使用中的混乱状态,是本文将试图要回答的问题。
开窗侧钻小井眼试采工艺的现场应用
张文正, 申忠玺, 蒋志军, 周正平
1999, 21(6): 60-62,6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13
摘要:
在已开发的油区内对产能衰竭的老井实施开窗侧钻小井眼工艺,可使低效、无效采油井(死井)复活,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由于小井眼的井径较常规井径减小,相应地要求完井、采油的井下工具及工艺技术进行改进,以适应小油套管尺寸所带来的特殊需要。介绍了针对?101.6mm小井眼试验井井况研制的相关井下工具及试采工具组合施工作业、试采等情况。
小井眼采油工艺技术井深界限研究
薛凤云, 王运涛, 张维平
1999, 21(6): 63-6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14
摘要:
采用小井眼技术进行开采,主要是为解决外围低产油田开发投资大、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大庆油田从1996年开始陆续投产了几批小井眼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介绍了大庆外围小井眼的采油生产和工艺配套情况,从注水、机械采油、压裂、大修等方面分析了不同管柱在不同情况下的受力情况,从安全角度界定了小井眼不同管柱的下入深度,从经济角度优选了各种管柱,并对不同工艺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小井眼开采在外围油田开发钻采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
三相流高能复合射孔压裂技术现场应用
赵新红, 张以明, 吕传炳, 曹云安, 夏克文, 刘明利
1999, 21(6): 68-7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15
摘要:
增效射孔是指通过一次性射孔,使目的层能达到完善或超完善状态,即通过一次性射孔就能够完全消除油层在钻井、完井和射孔过程中受到的油层伤害。三相流高能复合射孔压裂技术是在两相流复合射孔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工艺是把聚能弹射孔(89弹)和可控固体推进剂与加砂压裂结合为一体,射孔、压裂和加砂一体完成,使压裂井的完善程度和完善率达到最高的增效射孔技术。从实施效果对比看,三相流射孔技术对不同物性和埋藏深度不同的油气层都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和推广应用价值,是油气层解堵改造又一新的工艺技术。
堵压综合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郭大立, 赵金洲, 吴刚, 彭惠群
1999, 21(6): 73-7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16
摘要:
堵压综合采油技术是近年来提出的一项高含水期油井控水增油的新工艺,其基本原理是首先采用高强度耐高温堵剂封堵老裂缝,然后用水力压裂工艺技术在其它方位压开新裂缝,从而达到全面改造储层、减少油井产水量、增加产油量、提高油层采收率的效果。提出了堵压综合采油技术选井选层的原则,探讨了施工的优化设计,介绍了该技术在现场的应用情况。
冀东油田高温低渗井酸化增注技术研究应用
汪绪刚, 邹洪岚, 程兴生, 陶德伦, 张绘宏
1999, 21(6): 77-8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17
摘要:
冀东油田高尚堡深层区块酸化增注存在储层埋藏深、温度高、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严重、酸化反应矿物含量高等问题。在室内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现场采用了酸前儿井,注入有机解堵剂解除有机堵塞、前置液溶解碳酸盐胶结物,主体酸采用耐高温低伤害缓速酸液体系,不返排残酸并及时注水等工艺措施对2口井进行了酸化处理,使用砂岩酸化实时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施工质量。形成了酸前地层评估、耐高温低伤害缓速酸液体系、酸化工艺参数优化设计、酸化现场实时监测与评估、酸化施工及效果评估等酸化配套技术。不仅达到了注水井增注的目的,而且加深了对注水井目的层的
螺杆泵优选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李晶, 陈辉, 温志刚, 高成元
1999, 21(6): 81-8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18
摘要:
利用计算机对油井的地质资料及生产数据综合处理,作出相应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曲线,通过曲线模拟,找出相应变量间的函数关系,由此计算螺杆泵地面驱动总扭矩、举升产液总压降及所需螺杆泵的公称排量,并对现有螺杆泵各项参数综合分析,优选出螺杆果最优泵型。现场应用证明:螺杆泵优选软件对提高螺杆泵井作业一次成功率、延长螺杆泵运转周期、提高油井产能及节能降耗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螺杆泵工况测试技术研究
崔金榜, 王燕嵩, 张胜利, 田伟, 胡雄心
1999, 21(6): 86-8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19
摘要:
针对地面驱动螺杆泵井的工况测试诊断问题,研究了螺杆泵井工况测试工艺,开发了螺杆泵井工况测试仪器和新型螺杆泵抽油光杆卡。螺杆泵测试工艺包括工况测试和回放诊断。该方法可不上作业,不影响生产,快速准确地测出螺杆泵井抽油光杆所受的载荷和扭矩,为螺杆泵井工况诊断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通过现场10口井28井次的测试表明,该技术测试方便快捷,工具简单实用,成功率90%以上、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螺杆泵井的管理水平,为螺杆泵井安全长效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监测手段。
定位平衡压裂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
刘永喜, 班丽, 刘崇江, 尤冬青
1999, 21(6): 90-9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20
摘要:
介绍了定位平衡压裂技术的工艺原理、工艺特点及及实施方法。该工艺通过定位平衡压裂封隔器上的长胶筒和喷砂体的组合来控制压裂目的层的裂缝形成的位置和吸液炮眼的数量,达到裂缝定位和使目的层产生水平裂缝的目的。结合现场应用指出该项目在大庆油田中后期高含水开发阶段可满足常规射孔井中低渗透油层段的压裂改造,一次施工可压开3~5个目的层,并对薄隔层进行平衡保护。该技术在大庆油田应用上百口井,工艺成功率达96%,平均单井日增油9t以上。含水率下降4~8个百分点。
空心抽油杆驱动螺杆泵应用研究
陈建中, 胡才志
1999, 21(6): 94-9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21
摘要:
地面电机驱动井下螺杆泵采油系统中,抽油杆柱易断脱是其薄弱环节。将空心抽油杆与实心抽油杆进行了性能对比和实例计算,由此分析出空心抽油杆在螺杆系井中应用的优越性。通过校核抽油杆强度计算认为,在螺杆泵井中,采用KG36空心抽油杆时安全系数比采用CYG25实心抽油杆提高1倍左右。在采用空心抽油杆时,同步提高抽油杆工具强度,可实现抽油杆柱整体强度的提高。介绍了空心抽油杆在胜利海上埕岛油田螺杆泵井中的应用现状及效果。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含硫油井硫化物应力腐蚀预测
付亚荣, 马永忠, 吕德福, 孙英祥, 申玉健
1999, 21(6): 98-100,10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22
摘要:
基于BP神经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收敛性及自适应、自组织学习能力、较好的容错性,并行处理强、识别预测迅速准确、稳健性好的特点,以高含硫油井在含水2.4%~19.0%之间的实际硫化物应力腐蚀(SSC)速率作为训练样本,应用BP网络进行训练,达到精度要求后,对原样本进行回判模拟,再对只知输入信息而输出信息未知的样本进行预测。证明BP神经网络技术能够正确地预测高含硫油井的SSC,且精度高于GM(1,1)预测结果。其预测结果可用来指导油田的开发生产。
可倒式抽油杆扶正防脱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刘扬
1999, 21(6): 101-10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6.02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