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21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钻井液脉冲传输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修善, 岑章志, 苏义脑
1999, 21(5): 1-4,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01
摘要:
地面与井下的无线信息传输系统多采用钻井液脉冲的传输方式,信息的传输速度是这种传输方式的一个基本参数。提出了钻井液脉冲传输速度的计算公式,分析了钻井液的组分及性质、管道特性以及钻井液类型等因素对正、负脉冲传输速度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对井眼轨道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具有参考价值。
冲击旋转钻井技术在石油钻井中的应用研究
王克雄
1999, 21(5): 5-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02
摘要:
在分析了冲击旋转钻井技术在石油钻井中的应用前景的基础上,介绍了新型液动冲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并根据往复泵的能量方程推导了液动冲击器的单次冲击功、能量利用率和冲击频率的计算公式,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推导的公式是正确的。同时进行了现场试验,机械钻速比旋转钻井提高了20%~60%。
蠕变地层中套管的附加载荷
李志明, 张颜福, 王计平, 殷有泉, 张杏超
1999, 21(5): 10-13,4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03
摘要:
研究了地层的蠕变特性对油水井套管载荷的影响。首先将套管看作纯弹性,套管的蠕变载荷从零开始,随时间增长而增大,在经过充分时间后,它趋于一个稳定的即最大的载荷分布,这个载荷分布在数值上不超过原场最大水平主应力值的2倍。对蠕变地层中套管的选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浅层稠油油藏水平井井眼稳定性分析
石晓兵, 施太和, 许树谦, 王兆会
1999, 21(5): 14-1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04
摘要:
在稠油开采中,储层岩石力学及应力特征对钻井、完井和注汽开采全过程的影响比其它类型油层均更为显著。提出了新疆浅层稠油砂岩在钻井和完井阶段静态固-液耦合的岩石力学特征和表观弹性常数的概念,并对新疆超浅层稠油油藏水平井进行热弹塑性应力分析。在以上基础上分析了新疆超浅层稠油油藏水平井井眼稳定性问题。
一种计算钻柱螺纹弹塑性接触应力的新方法
张焱, 曹里民, 刘坤方, 余雷, 施太和
1999, 21(5): 19-2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05
摘要:
在建立了螺纹轴向载荷分布规律的弹簧模型(1998,张焱等)的基础上,结合螺纹连接的弹簧模型与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形成了一种计算钻柱螺纹连接弹塑性接触应力的新方法,可得到在连接状态下由预紧力与轴向拉力或轴向压力所引起的螺纹连接部位的位移场和应力场。这种方法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且满足一定的工程精度。
JWZ250减速涡轮钻具在丘东10井的现场试验
谭春飞, 李树盛
1999, 21(5): 24-2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06
摘要:
中转速、低压降、高扭矩减速涡轮钻具配合高效优质PDC钻头或高速长寿命ATM、MAX等系列牙轮钻头钻进,可大幅度提高大直径井眼的钻进速度。介绍了?250mm减速涡轮钻具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及在吐哈油田正东10井的试验情况。试验表明,减速涡轮钻具配牙轮钻头钻进比转盘旋转钻进的机械钻速提高230%;配PDC钻头钻进比转盘旋转钻进的机械钻速提高336%。从而缩短了钻井周期,节约了钻井成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进口大尺寸?444.5mm钻头在两口科探井中的应用
何爱国, 郑毅
1999, 21(5): 27-3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07
摘要:
高科1井和五科1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四川省境内施工的两口科探井,设计井深分别为5400m和5900m。为了提高?444.5mm井段的钻进速度、缩短钻井周期,分别从瑞德、休斯、斯密斯公司引进了大尺寸?444.5mm钻头。两口井在?444.5mm井段共使用引进钻头25只(其中瑞德EMS系列三牙轮钻头6只,休斯MAX系列三牙轮钻头5只,斯密斯的15M、20M及4JCS三种钻头14只),国产钻头15只。施工中与国产大尺寸?444.5mm钻头进行了各项技术指标的对比,结果表明:钻头进尺、机械钻速、纯钻时间、钻头费用等技术指标均优于国产钻头,收到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冷科1井?139.7mm油层套管双级固井技术
齐奉中, 王文凯
1999, 21(5): 32-3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08
摘要:
冷科1井位于柴达木盆地冷潮五号,是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1口重点科学探索井。完钻井深5200m,?139.7mm油层套管下深4854.63m,封固段从套管鞋到井口,钻井液密度为1.80g/cm3,井底循环温度达到120℃。在高温、高压、长封固段井中综合采用提高顶替效率、防气窜、高密度水泥浆等技术措施后,双级固井取得成功,固井质量优质。
TC-938堵剂在任平2井堵漏中的应用
韩振华, 李金炭, 童建新, 刘钺
1999, 21(5): 37-4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09
摘要:
灰岩油藏,尤其是处于风化壳部位的灰岩油藏孔缝洞发育,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漏失现象严重,会导致无法钻进或卡钻恶果。根据任平2井所在的储层特点和钻达3347~3390m井漏段,采用有机化学堵剂工艺技术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介绍了TC-938化学剂及凝胶的性能,堵漏原理及在该井的现场应用,通过堵漏工艺技术分析看出应用化学剂堵漏工艺技术在任平2井的水平段堵漏施工十分成功,并取得了理想的效益。认为这是促进整体钻井工艺技术水平的一项新技术,值得推广。
钻井液处理剂璜化高分子化合物降解放出H2S的途径研究
郭生武, 陈志昕, 韩勇
1999, 21(5): 42-44,5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10
摘要:
在高温或SRB或电解作用下,对水基钻井液中的处理剂磺化高分子化合物进行降解反应,试验证实分别释放出了H2S,在室温下腐蚀产物为Fe9S8,在60℃以上为FeS,这种来源的H2S同样是有害的,可能造成油井管的腐蚀并使钻井液性能变差。
浅谈钻井测斜仪
桂德洙
1999, 21(5): 45-4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11
摘要:
回顾了我国钻井测斜仪的研制过程,讨论了磁性测斜仪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说明了相关技术的现状,并提出了推广应用等方面应重视的问题。
简易插入式固井装置在濮深8井中的应用
裴绪建, 王希民, 郭宝玉, 苑铭
1999, 21(5): 50-5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12
摘要:
濮深8井位于东濮凹陷孟岗集洼陷方里集构造带,是中原油田1997年度部署的1口具有科探性质的区域探井;设计井深6000m。在施工过程中,针对?508mm表层套管和?339.7mm中间套管固井时套管内容积大,水泥浆在套管内易发生窜槽以及替钻井液时量大、时间长,对固井施工和固井质量都极为不利的具体问题,研制并使用了简易插入式固井装置,通过在套管内下入钻具进行固井作业,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保证了固井施工顺利进行,为下部深井段施工提供了可靠的质量、安全保障。
新型液压分级注水泥器
高彦尊
1999, 21(5): 53-5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13
摘要:
分级注水泥技术,是目前石油工业普遍采用的一项固井工艺技术。它主要用于解决渗透性地层及低压油气井固井漏失问题;深井及超深井固井中水泥封固段长、水泥浆量大、施工时间长、中途稠化时间长影响施工的间题;解决高温差及高温梯度井固井问题;减少水泥浆失重造成的危害;减少气侵危害,提高固井质量;降低水泥浆液柱高度,减少注水泥作业对储层的伤害。
压差补偿深井抽油泵的实验室试验与结果分析
龚伟安, 周芳德, 王跃社, 刘华, 蔡振敏
1999, 21(5): 55-61,6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14
摘要:
压差补偿泵是一种能产生负压低脉冲的新型结构的抽油泵,又名负压脉冲深井采油泵。介绍了压差补偿泵的实验室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根据试验数据,重点讨论了压差补偿泵空腔形成,瞬时打开后的动液面波动的全过程。试验证明,在模拟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压差补偿深井抽油泵的产液量远比普通深井抽油泵高,主要的增产理论依据是压差补偿泵在下冲程过程中,瞬时打开空腔所产生伯努利效应及负压脉冲效应。
玉门油田白垩系特殊岩性储层的深度酸压技术研究与应用
胥耘, 汪绪刚, 赫安乐, 刘永山, 黄万军, 肖志明
1999, 21(5): 62-6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15
摘要:
玉门油田青西试采区白垩系下沟组油藏岩性特殊,属于陆源碎屑岩占35.15%、碳酸盐岩类占33.84%、粘土矿物占31.01%的特殊储层。储层低渗、低孔,天然裂缝发育,油层中部平均深度4200m,平均温度120℃。针对这种特殊岩性储层,通过薄片鉴定、X衍射、环境扫描电镜等分析,结合酸蚀导流能力模拟试验,油藏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等研究成果,建立了既不同于纯碳酸盐岩储层的深度酸压,又不同于砂岩储层酸化解堵的组合技术,即"降阻酸深度酸压+多组分酸闭合酸化"的特殊增产技术方法,优选了适合储层改造的液体体系。通过柳102井的现场实践,取得了增产102t/d、增产倍数达10倍的显著效果。
文31断块PS剂驱替试验研究
任洪兵, 罗承建, 吕翠艳, 罗彩珍
1999, 21(5): 68-71,8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16
摘要:
PS剂木质素磺酸碱(简称PS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表面活性剂,是由废纸液经特殊工艺技术处理提炼而成,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具有降低原油粘度和油水界面张力的特性。用PS剂进行驱替,可提高采收率。通过室内试验、文31断块现场驱替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等研究工作,进一步探讨了PS剂的驱油机理、摸索了注PS剂驱油的现场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认识。
破除聚合物凝胶的试验研究
郑延成, 赵修太, 赵维鹏
1999, 21(5): 72-7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17
摘要:
在考察单一氧化剂H2O2、K2S2O8和氧化剂BH、CH对聚合物凝胶破解的基础上,采用了复配氧化剂,利用正交试验法探讨破胶剂的优化组成。评价试验结果表明,60℃环境温度下优选的破胶剂组成为:0.35%H2O2、0.4%K2S2O8、0.5%BN、0.6%CN,对粘度为2.3×105mPa·s的六次甲基四胺交联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破胶效果理想,在pH=2时,可使凝胶聚合物的破解效率达99%以上,破胶后残液粘度低。岩心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该破胶剂破胶前,堵水率98%以上,破胶后渗透率恢复值可达98%以上。能够有效解除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堵塞。
聚合物凝胶解堵剂的研制及应用
杜清珍, 南庆义, 王志强, 陈福有, 景荣华, 余吉良
1999, 21(5): 76-7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18
摘要:
针对聚丙烯酰胺铬冻胶(或凝胶)系列堵调剂堵水调剖对非目的层造成伤害的现象,研制了CHY解堵剂,该解堵剂是采用对油层无任何伤害的无机物添加一定的催化剂配制而成的。它能使粘度非常大的聚合物凝胶迅速溶解成粘度接近于水的溶液,该解堵技术具有解除堵塞能力强,施工工艺简单、方便的特点。经在蒙古林油田应用表明,有效率85.7%,平均单井增油660t。
龙北地区油层保护技术的实践与认识
张志超, 李树群, 董经武, 潘恒民
1999, 21(5): 79-8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19
摘要:
针对大庆油田长期保持稳产(高产)的重要前提之一的低渗透油田的开发,从龙北地区矿场实践出发,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低渗透油田开发全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油层保护技术的观点,通过储层敏感性评价试验、入井流体筛选试验、矿场试验、经济效益分析等几个方面,对低渗透油田的油层保护技术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对同类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砂岩油藏高含水期封堵大孔道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
张学锋, 祝明华, 杨顺贵, 杨建国
1999, 21(5): 87-9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20
摘要:
从文、马油田的地质特点、开发历程出发,分析了大孔道的形成因素。针对其渗透率高、孔喉半径大、油水井连通性好的特点,进行了室内堵剂种类、浓度的筛选及堵剂性能的评价,对原有调剖工艺进行了改进,并进行了现场试验,形成并逐步完善了封堵大孔道工艺技术。1997年以来运用该工艺封堵大孔道井25口,累计增油7303t,降水29922m3,投入产出比达1:3.7,有效地解决了封堵大孔道的难题。该工艺改善了层间矛盾,提高了水驱采收率,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油管自由悬挂的危害及锚定工艺
王钢, 倪光辉, 王建立, 戈绍敏
1999, 21(5): 91-9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21
摘要:
从分析某油田近10年的检泵资料、找出影响其泵效的症结入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油管自由悬挂造成的弹性形变、油管漏失、疲劳破坏、磨损等多种危害,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油管锚定方法及施工工艺,经现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应引起采油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杆泵采油效益。
自激波动采油技术研究
雷光伦, 张建国, 付继彤, 张华功
1999, 21(5): 96-9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22
摘要:
抽油井正常工作时,借助波动器可在井底产生自激压力波。介绍了自激压力波产生的机理、理论计算及室内试验情况,自激压力波频率小、幅值大,可对油层产生连续波动作用。试验研究表明,自激压力波幅值主要与沉没度、果挂深度和抽油机的冲程、冲次有关。现场应用3口井表明,波动采油可改善低渗低产能升渗流状况,增加油井产量。
水力冲击法解堵的研究及应用
刘洪军
1999, 21(5): 100-10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23
摘要:
在简单分析大庆油田推广应用的几种物理法采油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力冲击解堵技术。该技术是依据流体运动中的水击现象作用原理进行工作的。介绍了水力冲击发生器的结构组成及工艺管柱结构、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对水力冲击发生器产生的冲击压力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估算冲击压力的理论计算公式,计算表明,水力冲击器能产生20~40MPa的冲击压力;评价了该冲击压力对套管和油管不会造成损害。还给出了该技术的现场试验结果,最后得出几点有益的结论。
光纤测温、毛细钢管测压系统在现场中的应用
徐东, 刘芳, 杨乃群, 陈延, 曲绍刚, 孟月月
1999, 21(5): 104-10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24
摘要:
光纤测温、毛细管测压技术是目前应用于油田测试领域较为先进的一门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任何形状复杂、环境恶劣的温度、压力等信息的在线检测和定位、阐述了光纤测温、毛细管测压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安装方式,介绍了辽河油田应用该系统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试验站对生产井井下监测取得的良好效果,评价了该系统的优越性。该系统消除了传统方法所具有的"侵扰性",使以前高费用才能进行的检测或根本无法检测的完井结构的实时检测成为可能,从而获得传统监测手段无法获取的数据。
喷射泵-电潜泵接替举升深抽工艺技术研究
薛清祥, 尤秋彦
1999, 21(5): 107-11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5.025
摘要:
针对潜油电泵在开采高粘、低渗、低液面油井上出现的欠载、过载引起电机频繁烧机等问题,研究了利用电泵开采高粘、低渗深井的一种新的举升工艺,即喷射系一电潜泳接替举升深抽工艺。介绍了该工艺的工作原理和理论推导,概述了与之配套的反循环喷射系的研究情况和室内试验情况以及该工艺的优点,指出该工艺技术为油田稳产增产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举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