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21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泥页岩水敏性评价新方法——比亲水量法研究
邱正松, 李健鹰, 沈忠厚
1999, 21(2): 1-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01
摘要:
基于近代表面物理化学有关理论和试验分析,首次提出并论述了比亲水量法是泥页岩水敏性评价的科学新方法。比亲水量法能克服传统总亲水量法的局限性,特别适用于当前面临的深井硬脆性泥页岩井壁稳定性的分析研究。文中概述并试验研究了比亲水量的测定方法。试验研究表明,EGME法和亚甲基蓝法均是重复性好、准确可靠的泥页岩比表面测定方法,尤其是亚甲基蓝法简便易行,成本较低。比表面积和比亲水量是泥页岩水化变形和强度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试验测得了10种泥页岩样的比表面积和比亲水量。
页岩水化对其力学性质和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罗健生, 鄢捷年
1999, 21(2): 7-1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02
摘要:
在对新疆油田呼图壁地区防塌钻井液配方进行优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钻井液引起的水化与泥页岩力学性质和井壁稳定性的关系。试验和计算结果表明,泥页岩水化后由于抗压强度降低,粘聚力下降,因而对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有显著的影响。以呼002井泥页岩为例,水化后坍塌压力所对应的钻井液密度值提高了0.23g/cm3,破裂压力所对应的钻井液密度值降低了0.15g/cm3。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泥页岩水化程度与钻井液类型有关。在所使用的3种防塌钻井液中,KCI两性离子聚磺钻井液对泥页岩的抑制作用为最好.
大位移井技术发展现状及启示
蒋世全
1999, 21(2): 14-2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03
摘要:
在介绍国内外大位移井的基础上,指出大位移井的突出特点是?311mm(12?in)井眼处于大斜度长裸眼稳斜段,这就决定了扭矩/摩阻是钻大位移井的核心问题。文中重点介绍了大位移井井眼轨道优化设计、扭矩/摩阻和井眼轨道控制工具等三项钻大位移井的关键技术。认为我国已有钻2600m以上水平位移井的能力,应借鉴国外把水平位移4000m的井作为六位移井起步的经验,但应对设备能力进行评估和适当优化升级。
万向轴的运动和受力分析及弯壳体内孔偏移量计算
苏义脑
1999, 21(2): 24-3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04
摘要:
万向轴是连接马达转子和传动轴的中间构件。了解和掌握万向轴的运动特性和受力特征,以及弯壳体相对于直壳体产生的偏移量的计算,对正确设计弯壳体导向螺杆钻具是非常必要的。文中阐述了瓣型万向轴的运动与受力特征,对瓣齿进行了强度分析,并给出了单弯壳体与反向双弯壳体不同结构形式下的内孔偏移量计算公式。
钻柱稳定性的试验研究
黄涛, 路永明, 王世圣, 韩志勇
1999, 21(2): 31-3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05
摘要:
钻柱失稳对钻井作业造成诸多不利影响,钻压传递困难,易发生卡钻以及对井壁稳定和井眼轨迹控制不利。石油大学采用水平井"九五"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钻柱稳定性实验台进行了钻柱稳定性试验。试验中采用内径30mm、外径40mm的透明有机玻璃管模拟井壁,采用?14mm、?12mm、?10mm、?8mm等不同尺寸的紫铜管模拟不同外径、刚度、单位长度重量的受压钻杆,分别对各种试件在90°、60°、30°、0°倾角的不同条件下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1.各试件基本上遵循相同的规律,即非失稳状态、初始失稳及准螺旋失稳状态、准螺旋失稳及螺旋失稳状态3个阶段。2.摩阻力对钻柱失稳具有迟滞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加钻柱稳定性的作用。3.改变试件的倾角.在试件自重的影响下随着与竖直方向夹角的增大,试件的失稳载荷增加,证明了与理论分析的一致性。还证明了现有理论结果预测值大都高于试验值,其中准螺旋理论结果与试验值较为接近,可供实际钻井作业参考。
振动在控制钻柱摩擦力方面的应用
余志清
1999, 21(2): 37-4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06
摘要:
介绍了振动降低摩擦的方法,提出了利用钻井液射流产生脉冲振动的降摩阻短节,解决了给钻头施加钻压,克服摩阻,提高定向钻井、水平钻井机械钻速,为降低钻井成本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钻水平井时,使用降摩阻短节可提高机械钻速59%,钻59号井的最后151m时,使用了降摩阻短节,提高机械钻速24%。
新型加重材料在大庆油田的试验与应用
于彤, 霍伟, 李连君, 曾定烈, 潘慧芳
1999, 21(2): 41-4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07
摘要:
大庆油田使用的JGN-A重钻井液体系,存在稳定性差、粘度和切力上升快、动塑比不理想等问题、使用新型钻井液加重材料——活化重晶石代替普通重晶石加重后,解决了JGN-A重钻井液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节省了加重材料、水、处理剂的用量,减少了重钻井液的排放量。文中介绍了活化重晶石的基本原理、室内评价和现场试验情况,认为活化重晶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管外封隔器在高压低渗油藏完井中的应用
张明昌, 张宏军, 王小兵, 李学义, 杜志刚
1999, 21(2): 45-4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08
摘要:
胜利油田有许多断块的沙三、沙四段属高压低渗透油藏。在这些油藏钻的井,采用不同的完井方式,产油效果不同。在坨71断块完井8口,其中5口井采用双凝水泥固井,结果日产量低,生产周期短;采用管外封隔器完井,日产量高,生产周期长;采用降失水水泥浆体系固井,日产量适中。文中详细介绍了管外封割器的特点,以及在坨71井的应用情况。
小井眼钻井工艺技术的实践与认识
徐玉山
1999, 21(2): 48-5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09
摘要:
通过泉365斜井在?139.7mm套管内开窗定向侧钻实践,介绍了小井眼定向井轨迹控制、钻井工艺、完井工艺和钻井液等的技术难点和采取的技术措施,并对今后小井眼钻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几声、看法。
整体式强力编织套管扶正器的研制及应用
刘玉江, 杨启贞, 宿官礼
1999, 21(2): 54-55,6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10
摘要:
钻井实践表明,固井质量除与井眼准备情况、水泥及附加材料的质量和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有关外,还与井内套管的居中度有关。科学地下入井内一定数量、一定间距的套管扶正器就能够保证套管居中,改善水泥浆流型,减少水泥浆窜槽,提高注水泥质量。
分层合采油井产能分析
王晓冬, 刘慈群
1999, 21(2): 56-6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11
摘要:
在生产中两层合采时的产量有时远低于两层分采的产量之和等有悖于人们的直观想象。研究层状油藏的不定常渗流特征有可能对某些工程问题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和解释,有助于选择合理的生产压差。给出了n层无穷延伸平面均质油藏层间元窜流、各层初始压力或相等或不相等情形下油井井壁压力、各层层面流量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通过一个两层油藏的算例,采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分别计算了油井定产和定压条件下储层层面流量的变化,给出了算例条件下各层初始压力不相等时"倒灌"量的变化曲线图。
抽油泵合理沉没度的确定
张彦廷, 万邦烈
1999, 21(2): 62-6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12
摘要:
我国各油田对于抽油泵的沉没度都有各自的推荐值,其中有些是不合理的,以致造成一定的浪费。分别以系统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函数探讨了两种沉没度的优化方案,计算表明,采用优化方法确定的沉没度可较明显地提高系统效率和经济效益。
套管内液力补贴作业所需轴向力分析
朱小平
1999, 21(2): 66-6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13
摘要:
套管内衬波纹管液力补贴作业过程中,挤胀波纹管时上提胀头所需的轴向力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参数。在分析挤胀波纹管受力的基础上,采用大变形弹塑有限元分析方法,结合实际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当波纹管外径104mm,内径70mm,壁厚3.17mm,刚性胀头锥角30度时,对常用低碳钢材料.套管补贴所需轴向力不超过40kN;液力补贴工具刚性胀头锥角设计时取25~35度为宜;波纹管壁厚、外径和波纹条数的变化,对所需轴向力有较大影响。
蒙古林砾岩油藏压裂效果预测新方法
蒋明, 郭发军, 陈洪, 汪宝新
1999, 21(2): 69-7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14
摘要:
在17口油井压裂资料的基础上,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压裂效果的主要因素,用自组织方法建立了这些因素与增油量及有效期的关系式,得到了蒙古林油区不同区块、不同压裂工艺条件下,压裂后增油量和有效期的预测公式。经验证,该公式预测准确、实用性强,可用作压前经济评价,以指导压裂选井、选层和优选压裂工艺。
区块整体调剖一体化技术研究
冯其红, 陈月明, 姜汉桥
1999, 21(2): 74-7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15
摘要:
将选择调剖井的渗透率、吸水剖面、注入动态、压降曲线、采出程度一含水关系等5项因素,利用知识的不确定性表示方法表示成区块整体调剖选井的决策因子来优选调剖井,并利用注入动态来优选堵剂类型和堵剂用量,提出了最佳的施工工艺参数,研究了一套施工效果的预测方法,并从开采曲线、增产效果、增加可采储量、增加采收率、降低含水率、降低产水量等方面评价调剖改善的开发效果,从压降曲线、吸水剖面等方面评价调剖井的施工效果,实现了区块整体调剖从选井决策→堵剂决策→施工设计→效果预测→效果评价的一体化。并在盘2-26块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塔里木东河1油田高温超深注水井酸化技术研究
蒋卫东, 舒玉华, 张汝生, 单全生
1999, 21(2): 80-8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16
摘要:
东河1油田位于新疆库车县南东河1号背斜构造,是国内目前发现埋藏最深的海相块状砂岩油藏,是塔里木油田的主要产油区之一。从分析东河1油田注水井地质特征、伤害因素及注水现状入手,分析酸化改造的必要性,阐述了酸液体系研究、工艺技术研究结果以及现场实施效果。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砂岩酸化配套技术。
配入非活性硝酸粉末的混合酸酸化工艺技术
钟伟龙, 李旭晖, 阎连生, 赵万金
1999, 21(2): 86-8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17
摘要:
介绍了非活性硝酸粉末的理化特性、对地层的溶解力及其与常规酸化工艺的差别,分析了配入非活性硝酸粉末酸化工艺的增产因素。现场试验表明该硝酸粉末与其它酸配合使用,可增大酸化区域,降低酸化成本,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地层二次污染。探讨了非活性硝酸粉末在酸化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该工艺实施简单方便,增产效果显著。
热气酸解堵技术及其在大庆油田的应用
陈旺民, 李德富, 王清平, 韩志昌
1999, 21(2): 89-9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18
摘要:
热气酸解堵技术是同时利用酸、热、气、表面活性剂可生成泡沫酸的酸化解堵技术。简要叙述了热气酸解堵的作用机理和在大庆油田的应用情况。结合现场实际,讨论了热气酸解堵技术对注水井近井污染解堵的适应性,对在砂岩地层条件下的选井选层、施工工艺等方面作了总结与分析,并取得了初步的认识。
强磁防垢技术在胜利海上油田的应用研究
周龙祥, 王富, 耿宏章, 宋吉华
1999, 21(2): 93-9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19
摘要:
为解决海上油田生产过程中的结垢问题,对管线的结垢现象及垢物成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结垢现象的机理和强磁防垢机理,研究了磁处理的特点。通过室内品相显微观察法和结垢量称重法等试验研究,优化选择强磁处理的最佳磁参数,根据最佳磁参数设计制作出适合海上油田使用的强磁防垢器,并在海上油田现场实施强磁防垢技术。现场实践表明,强磁防垢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国内首次探索了适合极浅海油田的磁防垢工艺技术。
活动抽油设备配套工艺技术在岔河集油田的应用
许战卫, 周兴革, 裴宗贤
1999, 21(2): 97-10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20
摘要:
针对岔河集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大量油井因各种原因而长期停产的现状,发展和应用了活动抽油设备配套工艺技术。系统地介绍了活动抽油设备配套工艺技术、现场抽汲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工艺适应性分析及其应用情况,指出了活动抽油设备配套工艺技术存在的不足及下步工作建议,对油田中后期开发大量停产井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聚合物驱采油井受效阶段动态分析图
王长生, 王彤, 王晶华
1999, 21(2): 101-10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21
摘要:
针对聚合物驱采油井在受效后生产过程中其受效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受效持续时间不同,产量和设各参数变化幅度较大等特点,重点对聚驱并受效动态分析图的作用、框架设计的基本技术思想、区域确定原则、计算机绘图方法及作图原理等四个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该图以聚驱受效前数据和聚驱某阶段数据为基础数据库运行对比分析,经计算机处理自动生成图型,为生产分析和决策等提供依据。
中高含水油井新型清防蜡降粘剂MH-20的研究及应用
卿鹏程, 闫长生, 张飘石, 张长胜
1999, 21(2): 105-10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22
摘要: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油田综合含水普遍升高,液面下降,其结蜡特点也随着改变,以往的清防蜡措施在新的条件下矛盾日趋突出。对于中高含水低液面油井,近几年逐步由热油清蜡转为热水清蜡,减少了大量原油的回注,但因此带来的问题有:1.油层压力低,大量洗井水进入地层造成粘土膨胀,使油层堵塞,导致油井产量下降;2.滞留在油套环形空间的水需长时间返排,降低了油井的生产时率;3.由于油井结蜡点下降,热洗清蜡时的热量在井筒损失较大,使底部的蜡难以清除。
铁离子对酸化缓蚀剂性能的影响
马兴芹
1999, 21(2): 107-108,11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23
摘要:
酸化工艺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酸化缓蚀剂的应用是酸化施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缓蚀剂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酸对油管、套管及井下设备的腐蚀,但缓蚀剂的作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金属种类;温度和压力;酸型及浓度;酸液其它添加剂。
同井轮流注水管柱工艺技术
刘富, 彭顺龙, 阿力木江
1999, 21(2): 109-11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2.024
摘要:
克拉玛依油田由于老区注入水不合格,管线腐蚀严重,易堵配水咀及分层配注量不准,造成频繁测试、投捞工作量大,据统计,平均每口注水井每月投捞1次,费用为1500元。为解决该难题,采用了轮流注水管柱工艺,现场只需1一2人即可实现换层配注作业,不需任何设备,既节省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又节约了投捞作业费用。目前,41口井累计轮注250个月,共节约投捞费用3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