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21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水力加压器和井下马达组合时的钻压计算
林元华, 黄万志, 施太和
1999, 21(1): 1-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01
摘要:
水力加压器由于能吸收钻头冲击振动,能提供一恒定的易于控制的钻压而在油田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分析了水力加压器串联在井下马达上面和下面时两种组合钻具的钻压计算、针对水力加压器串联在井下马达上面的组合钻具,将马达压降和马达转子输出扭矩的关系简化为一直线,建立了相应的钻压计算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水力加压器活塞及其缸体内壁间的摩擦力、水力加压器以下钻柱重量、水力加压器以下钻柱与井壁的摩擦力和活塞下推力等参数,用迭代法计算出马达压降和钻头钻压。同时也用压力平衡法计算出钻压,现场试验表明,两模型可靠、计算结果正确。
水平井螺杆钻具的受力特征
苏义脑
1999, 21(1): 6-1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02
摘要:
了解和掌握水平井螺杆钻具的受力特征,是正确设计和使用水平井导向动力钻具的基础。文中针对定向钻进和导向钻进两种不同工况,分别讨论了钻具的弯曲、扭转、转子离心惯性力、转子轴向力和轴承载荷、稳定器处的松扣力矩、钻头速度分析、井眼扩径情况和钻头侧向力的分布等,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并结合现场发生的一些现象,从理论上给出了解释。
连续油管钻井技术
郭志勤, 蒋新, 强杰
1999, 21(1): 16-2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03
摘要:
随着连续油管(CT)技术和钻井技术的发展,90年代初连续油管钻井(CTD)技术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有很大发展。目前,连续油管钻井技术已用于侧钻水平井、多侧向水平井和欠平衡条件下钻井,可提高机械钻速、钻井效率、安全性和减轻劳动强度、降低钻井成本。我国早已引进连续油管装置,但多用于修井作业,尚未开展连续油管钻井的试验。文中介绍了连续油管钻井技术的地面设备和底部钻具组合、特点、实施情况和发展趋势,最后为在我国发展该项技术提出了几点建议。
高分子添加剂射流破岩钻孔的试验研究
王树江, 王瑞和, 步玉环
1999, 21(1): 21-2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04
摘要:
针对径向水平钻井技术的特点和水射流直接破岩钻孔的需要,试验研究了高分子聚合物添加剂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大于1000万)对射流破岩钻孔效果的影响。试验是在常压实验架上进行的,由XZ型三柱塞泵提供动力,岩心采用灰砂比1:1.5的自制岩心。为了试验的可比性,聚丙烯酰胺溶液均一次性使用。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浓度范围内,高分子添加剂的加入有利于射流破碎岩石;高分子添加剂对旋转射流破岩效果的提高在小喷距条件下尤为突出;高分子添加剂能增大圆射流破岩的最优喷距;在小喷距范围内,添加剂旋转射流的破岩效果仍要优于圆射流。破岩效果表明,对于高分子添加剂射流存在有最优添加剂浓度。
矿渣MTC防气窜固井应用研究
宋明全, 王文立, 田中雨, 罗德明, 杨嘉林
1999, 21(1): 25-2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05
摘要:
为了使矿渣MTC应用于防气窜固井,根据环空气窜机理试验成功了矿渣MTC。试验期间,通过控制矿渣激活速度和早期强度发展规律,使矿渣MTC具有过渡时间短、早期强度发展快、固化后的水泥石收缩小、相容性好、高温高压稠化曲线成直角状等特点.在马蓬2井177.8mm生产套管固井试验中,5个气层压力均很高,但固井后无任何气窜的显示,固井优质。结果表明:矿渣MTC不仅能改善胶结质量,而且具有很强的防气窜能力。
多功能钻井液可提高固井质量
路宁, 马祥林, 杨小环
1999, 21(1): 29-3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06
摘要:
矿渣是一种潜在的水硬材料,在水基钻井液中加入少量细目矿渣即配成多功能钻井液。固井时,用多功能钻井液和矿渣,并加适量激活剂即配制成矿渣钻井液固化液,可实现固井。文中介绍了多功能钻井液的性能和固化试验,矿渣钻井液固化液中激活剂扩散试验及抗压强度、流变性、稳定性、初终凝时间和硫酸盐侵蚀试验。认为,多功能钻井液在井下条件下,时间长了也可固化;激活剂能扩散到滤饼和未被顶替走的多功能钻井液中促其固化;矿渣水泥石能抗硫酸盐侵蚀,可满足固井要求。多功能钻井液提高固井质量技术特别适用于大位移井、水平井固井。
侧钻水平井钻井液研究与应用
许永志, 王波, 郑韬, 赵玉娟, 谢凤臣, 郝立志
1999, 21(1): 33-3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07
摘要:
高160-侧平38井是大庆油田在φ139.7mm(5?in)套管内段铁开窗侧钻的水平井。根据大庆油田地层特点,开展了侧钻水平井钻井液体系的室内、现场试验。经室内试验,评选出了适合于侧钻水平井钻井液体系。该钻井液体系具有好的流变性和抑制性;研制出了新的润滑防卡剂RF及屏蔽封堵剂。通过现场试验,该钻井液体系满足了携带岩屑及钻井工程的需要,保证了井身质量和电测及固井的顺利施工。
汤原断陷钻井液研究与应用
郝立志, 刘刚强, 韩玉华, 陈宏, 王泽浦, 于百军
1999, 21(1): 36-3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08
摘要:
大庆汤原地区断陷地层复杂,在不同的层段易发生垮、漏、缩径、泥包、阻卡等事故。针对此种情况,研制了抑制性较强的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体系。采用屏蔽暂堵技术,配合小阳离子(NW-1)强化井壁稳定。在庙1、互4、互6等3口井的试验表明,使用该钻井液体系,均比没使用该体系的汤参1井、吉1井缩短复杂时间110d和40d,经济损失减少143万元和150万元,使汤原断陷地层的钻井事故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胜利油田套管损坏综合治理评述
孟祥玉, 易文所, 谷祖德, 刘恩胜, 陈燕霞
1999, 21(1): 39-4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09
摘要:
胜利油田经过30多年的开发,套管损坏井已占总井数的十分之一。1993年组织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联合开展套管损坏综合治理先导试验。经3年时间,取得10项主要成果。文中介绍了10项成果的主要情况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综合治理的建议。
测井资料与岩石力学参数相关性及其在井壁力学稳定性计算中的应用
李士斌, 艾池, 刘立军
1999, 21(1): 43-4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10
摘要:
应用大庆头台和茂兴地区5口井的测井资料,14块岩心的室内试验数据,找出了该区块不同岩性在相应围压下的静、动态岩石弹性参数的相关性,根据线弹性理论以及岩石的破坏准则建立了井壁稳定性条件,确定了井壁破裂和坍塌的3个临界压力剖面,结合孔隙压力确定了头台和茂兴地区的安全钻井液密度剖面。
顶部驱动装置——卓有成效的钻井系统
张宝增, 赵宏凯
1999, 21(1): 48-5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11
摘要:
传统的钻井方法是转盘驱动方钻杆,带动下部钻具转动,完成钻头破岩。为了使现有钻机更加安全、有效,减少作业者的费用,特别是在海上施工日作业费极高的情况下,国外石油服务公司率先推出了顶部驱动装置(ToP Dirve Sysetm,简称顶驱),美国VARCO公司、NATION-AL WELL公司,加拿大TESCO公司和英国MARITINE HYDRAUILCS公司陆续研制出适应海上、陆地钻机的顶驱。
中油长城钻井公司在苏丹
王伟平
1999, 21(1): 52-5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12
摘要:
苏丹大尼罗河石油公司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马来西亚、加拿大、苏丹合资办的跨国公司,在苏丹南部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作业,预计1999年建成年产70万t原油生产能力。
油套混压工艺技术的改进
张朝相, 黄开林, 王仪
1999, 21(1): 53-5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13
摘要:
在油套混压中,压裂液同时通过油管和油套环空进入地层,由于油管内室和油套环空的流动阻力性质不同,导致其流量和流速差异。详细分析了流速差异对油套混压效果的影响:设计的加砂程序发生了变化,使设计的高砂比的尾追砂失去了应有的效能,用常规方法设计顶替液量不适应油套混压方式。指出了油套混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种工艺改进办法:口袋沉砂法、嘴子调节法和定时关阀法。
铜柱测压在高能气体压裂技术中的应用
吴晋军, 张新庆, 蒋燕
1999, 21(1): 59-6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14
摘要:
合理控制和设计峰值压力是高能气体压裂技术在油井使用的前提条件,准确地测试峰值压力是该技术研究的首要工作。铜柱测压不同于P-t测试仪,以结构简单、方便直观被广泛用于高能气体压裂中测定峰值压力。设计的新型铜柱测压器--超高压水油不浸入测压器,具有可靠的密封装置,保证铜柱的正规压缩,获得的测压值成功率高、准确度高,且成本低廉,对影响峰值压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测压数值的处理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提高峰值压力的准确性,并对新型铜柱测压器应用结果进行了分析,其测压数值是可信的,为该技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数依据。
区块整体调剖筛选技术研究
白宝君, 李宇乡, 刘翔鹗
1999, 21(1): 64-6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15
摘要:
油田区块整体调剖技术是降低油田区块综合含水上升速度、提高区块阶段采出程度的重要措施。提出了一套适合区块整体调剖的筛选方法,该方法具有选井、选层、选剂、调剖剂用量优化、效果预测和经济评价等功能。选井时采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技术,调剖剂用量优化采用单井数值模拟优化设计方法,并将国内常用的调剖剂建成了调剖剂库。运用该套技术对区块进行整体调剖筛选具有操作简单、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适合区块整体调剖筛选的需要。
含油污泥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孙学君, 袁建国, 张瑾, 谭哲峰, 卢细来
1999, 21(1): 68-7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16
摘要:
在油田生产过程中,沉降析出的罐底含油污泥的外排,由于含油污泥量大、矿化度高、含油多,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现介绍一种新的研究成果,即将含油污泥经化学处理后变成稠化油污泥调剖剂,用于高渗透注水井调剖,封堵强吸水孔道。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增油降水效果显著,较好地解决了污泥的污染与利用问题,为油田治理污泥污染找到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CMAS人工岩层防砂技术
雷光伦, 张建国, 郭云尧, 方立新, 马汉忠
1999, 21(1): 71-7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17
摘要:
一种新的无机防砂剂在水环境中可自行固结成人造多孔岩层,以填补油层实体亏空,阻挡砂粒运移,防止出砂。着重从固结与防砂机理、优化配方研究、温度对人工岩层团结的影响、抗老化与抗介质腐蚀研究、CMAS人造岩心润湿性及有效渗透率测试和孔隙大小分布测试等室内研究出发,介绍了该防砂剂的自固结特性,同时介绍了现场应用及效果。
复合陶粒防砂技术研究与实践
方立新, 沃凤林, 崔建邦, 白凤华, 马汉忠
1999, 21(1): 75-7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18
摘要:
复合陶粒防砂技术的胶结主体是由胶结主材料、水溶性的辅助材料及外加剂所组成。此材料在水浴环境中胶结固化,产生一定胶结强度及连通孔隙的胶结整体。这种胶结体形成于实体亏空较大的油层中,对松散的流砂起到相对固定作用,进而达到防砂目的。在对高含水期严重出砂油田有了重新认识以后,确定了人造岩层深部封堵、近井地带防砂的工艺思想。该技术对出砂严重,有注水能量补充的生产井具有较好的防砂效果,尤其对注水受益明显、底水大孔道、出砂严重的生产层更为适宜。现场施工80口井、110多井次,累计增产原油9.64万t,创直接经济效益3200多万元。
液体转向酸化技术研究及现场应用
王中泽, 孔德志, 张贵霞, 张建民, 王敬缺
1999, 21(1): 79-8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19
摘要:
介绍了液体转向酸化技术的转向机理,转向酸化室内静态试验和动态流动模拟试验成果,以及该技术在现场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液体转向酸化技术是改善注水井(油井)的吸水剖面(产油剖面),实现均匀布酸的极为有效的手段。
油溶性暂堵剂OSR-1的研究
薛新生, 潘凤桐, 岳书申
1999, 21(1): 82-8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20
摘要:
暂堵酸化工艺可解决油井酸化时地层非均质性所暴露出的问题,提高酸化效果。这就要求油溶性暂堵剂:(1)制粒性好,粒度分布宽;(2)配伍性好,在水、酸、表面活性剂中表现为惰性;(3)产品的耐温性要好,以适应井底高温。论述了OSR-1的理化性能、屏蔽式暂堵分流作用及其现场应用的部分情况。试验表明OSR-1是一种较好的油溶性暂堵剂,适用于常规酸化,尤其适用于多层非均质的储层,能起到多层均匀改善、增加出油层段、提高酸化效果的作用,并对油井出水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复杂断块砂岩油藏中估算水力裂缝方位的动态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蒋廷学
1999, 21(1): 85-8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21
摘要:
以二连地区阿南油田阿11断块为例,针对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以注采井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注采动态曲线分析法,辅之以动液面资料、开发生产数据及油层的储渗特性参数等,由渗流机理推断出注入水的主要波及方向就是最小水平主应力的方位,进而可推断出水力裂缝的方位。经钻井井斜推断法及油藏数值模拟法验证,此方法可信度高,现场可操作性强。它为压裂的优化设计以及注水开发井网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马岭低渗透高含盐油藏聚合物驱油试验
马广彦, 左克珍, 徐振峰
1999, 21(1): 89-9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22
摘要:
在对国产黄孢胶和聚丙烯酰胺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择低水解度水溶胶聚丙烯酰胺配制聚合物驱油剂,在马岭低渗透和高矿化度油藏进行聚合物驱替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将10%水解度的聚丙烯酰胺与化学稳定剂联合应用,可使聚丙烯酰胺的抗盐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符合马岭油藏驱油需要。通过对马岭油藏聚合物驱油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最佳聚合物注入参数,并在马岭中区实施了单井试注。
管道输送二氧化碳单井吞吐工艺
郭文斌, 陈晓威
1999, 21(1): 94-9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23
摘要:
利用江苏油田有CO2气源井这一有利条件,根据气源井出气的状况.研究成功了管道输送CO2工艺、液态CO2注入工艺及防腐、返排等配套技术,并因地制宜,就近选择了近10口井进行现场应用,获得较好的增油效果。管道输送CO2单井吞吐工艺是一项适合复杂小断块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在江苏油田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出砂油井携砂生产技术
胡连印, 沈秀通, 胡国元
1999, 21(1): 98-9910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24
摘要:
过去由于没有有效的抗砂携砂采油装置,治砂害的重点是在防砂方面,如化学固砂、机械防砂,限制油井出砂,甚至企图将随粘油携出的大量细粉砂也限制在地层内,追求最小粒度的滤砂装置,此举不能说是无效,但急剧增加了采油成本,缩短生产周期。
油层渗透率及厚度对聚合物驱效果的影响
宋洪才
1999, 21(1): 100-10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25
摘要:
与水驱油的情况相类似,聚驱油多层合注合采时,肯定存在层间干扰。对这种干扰可用注聚合物驱油数值模拟来研究。在模型中设计了一注一采的反五点法四分之一单元,平面网格划分为9×9,垂向上取3个模拟层,共计234个网格。
稠油开采中的物理学方法
阎向宏
1999, 21(1): 102-10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9.01.026
摘要:
我国稠油的地质储量约数十亿吨,以胜利、克拉玛依、辽河油田的储量最多。稠油的相对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在开采、输送及炼制加工方面存在许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