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20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浅层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张和茂, 赵子仁, 伊明
1998, 20(5): 1-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01
摘要:
克拉玛依油田九8区齐古组稠油油藏底部构造形态为一由西北向东南缓倾的单斜,地层倾角3°~9°,油层渗透率高,埋深仅200m,用直井开发单井产量低。钻了4口浅层水平井,井身剖面为斜直-增-稳(水平段)型,斜井深493~538m,垂深170.60~179.80m,水平位移403.50~477.80m,水平段长201.08~233.30m,斜深与垂深比2.82~2.99,平均单井产量比直井提高3倍多。文中介绍了浅层水平井的剖面设计、井眼轨迹控制、钻具结构等。
大庆高160-侧平38井设计与轨道控制
张世忠, 王大力, 古玉堂, 于江
1998, 20(5): 6-1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02
摘要:
高160-侧平38井是大庆油田第一口接近短半径的侧钻水平井,目的是开发厚油层上部未动用的剩余油。段铣套管长度井深977~995.20m。第一次由977.60m侧钻至1032.04m,由于测量仪器故障使井底井斜角落后10°,被迫用水泥封固。因对井眼扩大率估计不足,水泥只封到1011m。第二次用2.75°弯螺杆从1007m悬空侧钻,至井深1028.53m井底井斜角落后11°,原因是配合接头扣未上紧,使全力增斜变为稳斜扭方位或降斜,被迫再次用水泥封固。第三次由990.78m悬空侧钻(水泥面991.12m),至1102.88m进靶,入靶点井斜87.2°,垂深1061.24m、靶前距70.12m。水平钻至1182.88m,最大井科90.3°,井眼轨道波动幅度为靶线上0.61m,靶线下0.29m。文中介绍了前期准备工作、工程设计和井眼轨道控制。
水平井各种常用工具的分类与结构特征
苏义脑
1998, 20(5): 13-2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03
摘要:
本文是"水平井常用井下控制工具及其设计"专题讲座的第一篇。首先介绍了水平井的定义和分类,以及长、中、短半径三类水平井的工艺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长、中半径水平井各种常用工具的分类、分类方法与结构特征;对短半径水平井,按中短半径、一般短半径和超短半径的详细分类介绍了各自的常用工具和结构特征。对一些典型工具,以图表对其结构形式和重要技术参数做了举例描述。
偏重偏心防斜钻具的研究与应用
赵新瑞, 姜敬华, 郑龙男, 申福轩
1998, 20(5): 26-2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04
摘要:
大庆油田海拉尔、延吉、汤原等新探区地层倾角大,井外控制困难,严重影响了钻井速度并增加了钻井成本、研制的偏重偏心防斜钻具,经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证明,该钻具在井下旋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离心力使其偏重段重边的稳定器始终贴向井壁,使钻具产生公转特性,有效地克服钻头自转引起的井斜,其离心力与转速平方成正比,转速越高产生的离心降斜力越大。该钻具能防斜、稳斜和降斜,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较好地解决钻定向丛式井直井段的防碰技术难题。该钻具还适应地层倾角大的软到中硬地层,其偏心距的确定、优化组合钻具结构以及合理地选择钻压和转速,对防斜钻井及提高钻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12口井的现场试验中,井斜角均控制在1°以内,满足了钻定向丛式井造斜点井斜角小于1°的要求。
论无接箍式套管的性能、评价及应用
史交齐, 高连新, 赵克枫, 宋治
1998, 20(5): 30-3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05
摘要:
在深井、趋深井钻井或修井作业中,套管下入比较困难,环形间隙小、固井质量差,若用无接箍式套管,这些问题便可解决。无接箍式套管靠管体两端的螺纹连接,所以套管外径尺寸小,可增大环形间隙,便于套管下入和提高固井质量。文中介绍了无接箍式套管的分类、结构特征、设计的技术难点、性能和评价方法、主要优点和应用情况。
一种钻头选型新方法研究
杨进, 高德利, 刘书杰, 王家祥
1998, 20(5): 38-4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06
摘要:
钻头评价新方法研究为钻头选型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通过对大量钻头使用资料分析,建立了钻头效益指数模型。它是根据钻头进尺、机械钻速、钻头成本三个因素的综合指标评价钻头的使用效果,指出这种方法与钻头每米成本评价方法总体是一致的。但该方法充分体现了钻头带来的近期效益和远期的潜在效益。利用该模型对渤海油田平原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地层所使用的钻头进行评价,并进一步优选出该地层的钻头类型16种,经现场初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大庆调整井防漏水泥浆的研究
和传健, 马淑梅, 程艳, 罗长吉
1998, 20(5): 41-4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07
摘要:
大庆喇、萨、杏油田,由于长期注水开发,造成局部注采不平衡,地层压力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在1口井中同时存在高压层和欠压层的复杂地质条件,在钻井和固井过程中极易发生井漏。调整井防漏水泥浆技术,从减阻入手,利用外加剂改善水泥浆的流变性能和封固性能。室内做了5个方面的试验:1.常规物理性能;2.流变性能;3.膨胀及界面强度;4.自由水;5.抗水窜性能。试验表明:DFL外加剂水泥浆各项指标优于未加外加剂的水泥浆。并得出:1.DFL低摩阻防漏水泥浆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临界排量低,容易实现低速紊流顶管,在同等条件下,摩阻比原浆低74%,现场替浆泵压降低1MPa。2.DFL低摩阻防漏水泥浆体系稳定,无自由水析出。3.抗压强度与界面强度比原浆都有所提高,并有一定的膨胀和抗窜性能。4.外加剂加量少,且全部采用湿混形式,易在现场应用。
油井水泥水化过程中微晶作用机理分析
肖志兴
1998, 20(5): 46-4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08
摘要:
室内进行了掺入微晶的油井水泥和油井水泥原浆的常规对比试验、流变性对比试验、渗透率对比试验、水化热分析及显微结构分析等试验研究,提出了水泥水化过程中微晶作用机理是非均相成核的固相反应,其反应速度由扩散速率决定。微晶水泥具有低成本、高性能的特点。微晶水泥石气体渗透率低于1×10-3μm2,水泥石的抗压强度最高可达70MPa。试验证明微晶基本不影响水泥的性能,只对水泥石的形成和发展起作用。
绞接式有线随钻测量仪在侧钻短半径水平井中的应用
吴宗良, 周全兴
1998, 20(5): 50-5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09
摘要:
根据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稠油、高凝油?177.8mm套管侧钻水平井钻井采油配套技术》的要求和本着投资少、效益高的原则,决定自行研制能满足曲率半径为30~60 m,平均造斜率为1.2~1.3°/m水平井使用的绞接式小直径有线随钻测量仪
射孔水平管阻力系数的试验研究
周生田, 张琪, 李明忠, 薛建泉
1998, 20(5): 52-5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10
摘要:
根据现场实际水平井筒的布孔方式,设计并建立了室内水平井筒流动模拟试验装置,对射孔水平管的阻力系数进行了试验研究。射孔水平管当有孔眼流入时阻力系数由三部分组成:水平管固有摩擦系数、由加速损失转换的阻力系数和由水平管主流体流动与孔眼流入混合损失转换的阻力系数。为现场实际水平井流动阻力的计算提供了理论根据。
聚合物驱采油井IPR曲线确定方法
郑俊德, 岳湘安, 曹广胜, 王德喜, 孟令尊
1998, 20(5): 56-6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11
摘要:
室内试验测试表明,大庆油田应用的聚合物溶液服从幂律模式。建立了聚合物产出液油层渗流方程及其修正形式,给出了聚合物驱采油井IPR曲线建立方法。实例计算表明,在聚合物驱条件下,不能应用Vogel方程来预测油井产能;给出的方法其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很好,预测油井产能是可靠的。
强电流脉冲放电对套管的影响探析
屈丹安, 吕文海, 李萍, 路立君
1998, 20(5): 61-6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12
摘要:
井下强电流脉冲放电解堵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法油、水井增产增注技术。该技术具有能量储存时间较长、瞬间释放能量大的特点。介绍了该技术井下放电解堵原理、放电对套管的作用。通过强电流套管损伤试验和套管磁粉探伤试验,定量地分析了强电流脉冲放电对套管的影响程度,初步得出结论:目前国内外井下放电设备对套管产生的冲击波强度都不会损伤套管。
高压电脉冲处理油层技术研究与应用
杨服民, 史鹏飞, 张文秀, 曾世书
1998, 20(5): 64-6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13
摘要:
电脉冲技术消化和发展了前苏联的放电技术,部分关键技术有所创新,它将大容量高电压储能器积蓄的能量释放,形成频带较宽的巨大的脉冲波,作用于近井地层,并产生空化作用,将地层孔道中的堵塞物清除,造成微裂缝,从而改善油层近井地带的渗透性。经过现场应用,证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地解除地层近井地带污染,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而且投资少,见效快,施工简单,效益高。
断块油气田中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工艺技术探讨
郑秀娟, 王秀, 王爱香, 余东合
1998, 20(5): 68-7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14
摘要:
目前各国注水油田中高含水期调整都是以水动力学方法为主。从强化注水与改变注水方式、堵水与调剖技术、低渗透油田的压后处理技术、复合联作技术和高新技术在提高采收率技术工艺应用等方面,探讨了断块油气田中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工艺技术;指出:水动力学调整方法工艺比较简单,成功率高,效果显著,经济效益好。在油田的具体调整过程中,一般都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的万法,可以相互弥补不足之处,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高新技术的发展可推进提高采收率技术工艺的进一步提高。
孤东油田黄原胶驱先导试验粘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李卫东, 郭雄华, 陈跃章, 张国荣, 陈近增
1998, 20(5): 75-7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15
摘要:
通过孤东油田黄原胶驱油先导试验,探讨了黄原胶溶液在整个试验中的粘度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并与聚合物驱油试验中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变化相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黄原胶具有增粘性好、抗盐、抗剪切、热稳定性好等优异性能,在实际注入中粘度受注入过程剪切和污水水质影响小,在地层中稳定性好,对现场注入系统要求相对较低,适合于某些条件较差、清水资源缺乏的油区开展三次采油,亦可作为增粘剂用于其它方面。
大庆油田机械细分堵水技术
胡博仲, 李志, 杨也
1998, 20(5): 79-8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16
摘要:
介绍了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机械细分堵水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特别是对"八五"以来发展起来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机械细分堵水工艺技术的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抽油机井滑套式测堵联作技术,悬挂式机械细分堵水技术,泵抽井液压式一次性可调多层堵水工艺技术,泵抽井液压滑轨可调三层堵水工艺技术,并对机械堵水工艺技术的发展前景及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细分注水工艺技术
袁铁燕, 王修利, 张传军, 李珠玲, 杨万友
1998, 20(5): 85-8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17
摘要:
介绍了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细分注水技术与实践,对"两小一防"(小夹层、小卡距,防止在测压时封隔器上部高压向低压层窜动)细分注水技术和液力投捞细分注水技术从管柱的结构、井下工具原理、性能、参数以及配套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实践证明,该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了可采储量的动用程度,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短宽缝压裂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胡博仲, 张有才, 相荣成, 姚海晶
1998, 20(5): 89-9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18
摘要:
从压裂裂缝参数优化、水平缝脱砂技术、压裂液、高砂比管柱等方面全面论述了短宽缝压裂工艺技术的研究及现场应用情况。裂缝参数理论给出了不同井网和地层条件下最佳裂缝穿透比和导流能力,为短宽缝压裂工艺提供了定量的理论依据;高砂比管柱以其独特的结构及性能实现了高砂比、一趟管柱可压多层、可反洗、能分体等工艺要求,为短宽缝工艺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现场试验证明,短宽缝压裂配套技术,可将裂缝半径控制在19~25m之间,裂缝支撑缝宽能够达到相同施工规模、常规压裂的2.5倍。该工艺技术成为大庆油田三次加密井压裂改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庆油田油水井套管损坏机理及防护措施
胡博仲, 徐志良
1998, 20(5): 95-9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19
摘要:
分析了大庆油田油水井套管损坏机理,指出标准层泥页岩进水并形成一定范围的浸水域,是导致成片套损的基本因素。介绍了防止和减缓套损的基本措施,即应从防止非油层部位进水、在井网调整和控制地层压差、合理控制注水压力和在防止出现高压蹩压层等4个方面入手。通过上述防护措施的实施,年套损井数由"七五"的315口下降到225口。
低渗储层自生热压裂改造技术
潘雨兰, 曹建达
1998, 20(5): 99-10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20
摘要:
自生热压裂技术是应用化学药剂代替压裂前置液以提高压裂返排率和油井产能的低渗透储层压裂改造技术。从自生热压裂技术原理、室内药剂优选试验及施工工艺上论述了自生热压裂工艺的可行性,并结合现场试验对自生热压裂取得的降低污染、提高产能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出:自生热压裂改造技术能提高压裂液返排率,减小地层污染;能提高渗流能力,增加产能。
差压式定量配水器的研制与应用
李学丰, 丁建国, 林洪山, 李德富
1998, 20(5): 102-10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21
摘要:
为使目前注水井应用最小水嘴仍不能有效限制其注水量、造成超注的注水层及时得到合理控制、防止单层注水量随注水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研制了差压式定量配水器,为调整注水井的注水状况,解决层间矛盾提供了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法。
提捞采油配套技术
金东明, 曹建达
1998, 20(5): 105-10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22
摘要:
朝阳沟油田是低渗、低产油田,随着油田的开发,相继出现了100口"不出油井点"和近200口低产油井,这些油井有效厚度小,平均单井产能低于1.5td/。
介绍一种电杆稠油开采加热功率的估算方法
张庚祥, 王绍潍, 宋增珍
1998, 20(5): 107-10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5.023
摘要:
合理选择电杆加热的功率,既能节能降耗,又可延长热电缆的使用寿命。虽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方法也可得到单位长度的发热功率,但由于电热杆是线性常功率加热,该方法假设条件多、参数多、计算过程复杂,必须用计算机,现场应用受到一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