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20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水平井选择性完井工艺
徐克彬, 尹爱春, 顾维军
1998, 20(4): 1-8,7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01
摘要:
华北油田任平2井?177.8mm技术套管下至3150.36m潜山顶部,然后用?152.4mm钻头增斜和水平钻至井深3483m。根据测井资料,用3个封隔器和2个CMD滑套的完井管柱将目的层分为两段,先用换位工具将上、下两段的滑套都打开进行合试,然后关闭上段滑套只对下段试油,后又进行了酸化。实践证明,选择性完井工艺是成功的。文中介绍了选择性完井管柱各工具的结构、功能,并详细介绍了在任平2井的使用情况。
小井眼环空压耗的室内试验研究
汪海阁, 白仰民, 高振果, 苏义脑, 周煜辉
1998, 20(4): 9-1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02
摘要:
小井眼环空水力学与常规井区别很大。在室内小井眼环空实验架上对小井眼环空压力损失进行了试验研究。模拟环空钻井液返速、钻柱旋转速度、钻柱偏心弯曲程度、钻井液性能和钻具接头等对压耗的影响,取得上千组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随环空返速增加,小井眼环空压耗增加很快;在转速较低时随转速增加压耗反而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在转速较高时钻柱旋转时压耗的影响很大;随偏心度增大,环空压耗降低;随环空间隙减小,压耗对钻柱旋转变得更为敏感;随钻井液幂律流性指数增加,环空压力损耗增大;随宾汉塑性粘度增加,环空压耗增加;随钻井液密度增加,环空压耗增大;钻具接头对小井眼环空压耗的影响很显著。
正确选用套管提高深井和超深井套管的安全可靠性
孔寒冰, 王新虎
1998, 20(4): 16-2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03
摘要:
API标准规定的套管钢级、螺纹连接强度已不能满足深井、起深井的要求,由世界各大厂家生产的非API标准蠢管解决了这一难题。文中论述了套管柱失效情况和提高深井、起深井套管柱安全可靠性的途径,提出了选择合适的钢级和高技济的套管;选用有特殊螺纹接头的套管,对特殊螺纹密封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深井、超深井、高压井、定向并、水平开、热采井、有腐蚀性介质的井,如何选用套管和特殊螺纹接头进行了论述。
胜利油田郝科1井套管挤毁的启示
孙建成, 王宝新, 苗希庆
1998, 20(4): 21-2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04
摘要:
郝科1井是胜利油田为在东营凹陷盐岩层下深层寻找大气田的科学探索井,设计井深5500m,目的层孔二段。?244.5mm技术套管为高强度SM-110T套管,下深4324.80m,封住了3395.50~4250m厚854.50m的盐岩、青盐和紫红色软泥岩,并于1996年5月12日固井。1997年2月20日用?215.gmm钻头取心钻进至5476.33m,起钻至3945.90m突然于钻,套管变形量6.48mm,变化率0.72mm/月。由于未钻到目的层,也未见油气显示,决定用?200mm钻头加深。同年5月30日钻至5807.81m,起钻到3759.33m卡钻,经强力震击和上提2090kNK卡。推算52d套管变形量159mm,变化率为9.17mm/月。后下?89mm测井仪检查套管,上起时在3850m卡死.解除后用?152mm钻头通并,结果下到3594.42m就下不去了,只得结束施工。文中介绍了套管变形情况和得到的几点启示。
随钻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技术初探
杨进, 高德利, 宋朝晖
1998, 20(4): 28-3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05
摘要:
随钻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技术,是在钻进过程中利用随钻地层孔隙压力监测结果,对钻前的地震预测模型和结果进行修正,并根据新修正的模型,对钻头下部未钻开地层的孔隙压力进行再预测,以此来提高地层孔隙压力的预测精度。在塔西南琼002井进行了现场试验。首先收集了该开区的地震层速度资料,并进行地层压力预测处理。施工过程中,利用dc指数法和岩石强度法进行地层压力随钻监测。钻至3500m时,根据监测结呆对地震预测模型进行反演修正,根据修正结果进行了再一次修正。经钻后证实,新预测的结果平均误差为12%,比原预测结果平均误差30%减少了18个百分点,致使琼002井钻井作业顺利,并提前完钻。
影响深井和越深井钻速的主要原因分析
谭春飞, 李树盛
1998, 20(4): 32-3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06
摘要:
由于深井、超深井地质情况不明,地质预告不准等原因,钻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复杂情况,使钻井速度大大下降。为此,分析了影响深井和越深井钻速的主要原因,认为:1.由于地质因素和井身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复杂情况影响钻速;2.国产大尺寸钻头结构单一,型号少,不能满足深井段地层岩性变化的需全;3.破岩机械能量不足;4.水力能量不足,井底岩屑清除不净;5在易斜地区,为了控制井斜被迫采用小钻压吊打;6钻井液性能及井眼净化不好,造成井下复杂情况;7深部致密硬塑性泥页岩地层难钻,造成钻速低;8.小井眼钻井装备不配套,影响深部小井眼钻速。
复合盐防腐钻井液的研制与现场应用
唐善法, 付绍斌, 童伏松, 张奇, 马成法, 钟树德
1998, 20(4): 41-4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07
摘要:
潜江凹陷地下含有近千米厚的盐、膏及芒硝层,钻井时用饱和复合盐钻井液体系,以便与地下盐开层等配伍。由于饱和复合盐钻井液中合大量的Cl-、Ca2+、SO42-以及添加的成分复杂的多种处理剂,并由于高温产生溶解氧,使钻具腐蚀相当严重。按APIPR131、APIPR13B标准配制防腐钻井液体系,研制的增粘剂及部分降先水剂具有较明显的抗蚀性,应用时作为防腐钻井液的首选添加剂,经试验pH伍控制在8~10为最好。并根据腐蚀特征,研制了一种复配性援蚀剂——DFP,通过4口井(120C,3000m)的现场试验,防腐效果明显,缓蚀率达80%以上。钻具从井内起出表面光亮,在钻台上停放12d不生锈,较好地解决了江汉油田复合盐钻井液对钻具的腐蚀问题,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影响PDC钻头钻进的因素分析
王平
1998, 20(4): 46-5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08
摘要:
采用典型的相关分析方法,利用实际钻进资料对PDC钻头钻进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分别以一般情形、同一地层类型、同地层和同钻头类型进行了相关分析计算,并进行了相关系数检验。由检验结果知,所做3个典型相关分析,均为第一组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大于X2检验临界值,即只有第一组典型变量有实际意义,而第二组典型变量无实际意义。分析表明:影响PDC钻头钻进过程的关键因素是钻头与地层的匹配,钻井液密度已成为影响PDC钻头钻进效果的关键措施,这一点与牙轮钻头相反。PDC钻头在正常情况下后损,只与钻头结构本身及地层性质有关,而与钻进措施无关。
1997年勘探钻井科技项目攻关情况简介
徐明辉
1998, 20(4): 51-5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09
摘要: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总公司勘探工作会议和勘探工程技术座谈会的精神,勘探局于1998年3月中旬召开了"九七年度勘探钻井科技项目攻关检查、验收会议"。
定向井有杆抽油系统的数值模拟
吴晓东, 李兆文, 王杰祥, 冯建华, 周赤峰
1998, 20(4): 54-5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10
摘要:
以Doty数学模型为基础,对定向井杆柱、液柱进行了受力分析,给出了描述定向井有杆抽油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两步二阶显示差分格式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从而解决了定向井有杆抽油系统的数位模拟问题。同时指出了定向井数学模型与会在井数学模型的区别。从模拟结果看,定向并与直井的地面示功国和泵示功图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对定向井进行设计时要采用适合于定向井的数学模型。
地层温度、岩石杨氏模量对支撑剂导流能力影响的定量评估
朱文
1998, 20(4): 59-61,7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11
摘要:
水力裂缝中支撑剂的导流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阐述了国内首次使用计算机软件研究温度、岩石杨氏模量对支撑刘导流能力的影响,给出了上述因素对支撑剂导流能力影响的定量结果。模拟计算的研究结果表明,对温度较高、杨氏模量较低的油、气层进行水力压裂设计时,不能忽视这两方面的影响,这对定量压裂优化设计与实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水力压裂在边台潜山裂缝性低渗油藏的应用研究
成荣霞, 汪永利, 张建英
1998, 20(4): 62-7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12
摘要:
依据辽河油田边台潜山裂缝性低渗油藏的压裂试验研究,认为:裂缝性低渗油藏水力压裂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为加砂过程中容易出现早期脱砂和压裂液对天然裂缝的伤害。探讨了张开型天然裂缝油藏压裂研究方法及其施工优化程序,在设计与实施中,适当增加了施工排量、压裂液表观粘度与前置液百分数,并采用在前置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粉陶防滤失剂来充填张开的天然裂缝,使其综合滤失系数下降。首次在水力压裂上使用油藏模拟(SimbestⅡ)进行了对裂缝性低渗油藏压后的生产历史拟合研究,进一步加强了对油藏特征与压后效果的认识。评估了已取得的增产效果。这实例研究对进一步发展张开型裂缝性低渗油藏的水力压裂技术提供了先导性试验与技术准备。
大庆油田水平井多段压裂技术
谢建华, 赵恩远, 李平, 张伟臣
1998, 20(4): 72-7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13
摘要:
水平井多段压裂技术包括套管分流压裂和双封隔器单卡压裂两种方法。介绍了两种方法的工艺原理、设计原则、工具系统的考虑因囊等,并对3口升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试验证明会管分流压裂施工安全,可大排量高砂比施工地产效果明显,是水平井压裂的首选方法。该技术的特点是在制定完并方案的同时确定出压裂方案,它要求在校长的井段内一次安全完成多个层段压裂施工。双封隔器单卡压裂做为一种储备技术,主要用于开来后期的挖潜。
新疆油田中深井胍胶乳化压裂液的研究与应用
郭晓燕, 倪红霞
1998, 20(4): 76-7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14
摘要:
新疆油田中深井低渗低压油藏压裂改造时,要求压裂波必须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同时滤矢量、残渣、伤害要低,施工后破胶彻底、返排顺利等特点。为此筛选出对油层污染小、残渣低的羟丙基胍胶粉作为调化剂,加入有效的乳化剂、助排剂等,形成以经丙基冻胶为连续外相、原油为内相的乳化压裂液,其性能指标均优于部颁标准。从1992~1997年在彩南油田、夏子街油田、吐哈油田等应用350多并次,其中彩南油田推广使用200并次,工艺成功率100%,有效率90%,返排牟95%以上,平均日增产油量12t以上,取得明显压裂效果,表明该压裂液对低渗低压储层压裂改造实用性强,应用前景广阔。
卫城油田"酸化堵水"调剖工艺技术
赵普春, 陈俊革
1998, 20(4): 80-83,8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15
摘要:
针对卫城油田高压低渗透、高温、高矿化度的油藏特点,开展了一种以"酸化-堵水"相结合的调整注水井吸水剖面新工艺技术试验。它通过前酸后堵、前堵后酸或添加沉淀反应液的酸化技术,将堵塞位置推离井眼附近,实现既能注水又能解决高压井的注入水去进或微裂缝的目的,从而调整注水并吸水剖面结构,扩大水驱波及面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施工的8口水井时应油井21口,见效17口,见效率80.9%,井组平均日增油2.3t,降水8.6m3,截至1997年12月底,累计增油2894t,降水1254m3,有效期158d。
微生物采油实验室研究及矿场试验
向廷生, 佘跃惠, 何正国, 薛锋, 巨帮庆
1998, 20(4): 84-8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16
摘要:
针对青海七个泉油田实际情况,筛选出3株试验菌。对其耐温、耐盐性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菌在温度60℃,矿化度12万ppm条件下能大量繁殖。该试验菌对原油进行处理后,原油的粘度、蜡含量及延国点均降低。室内模拟试验表明微生物驱油可在水驱油后再提高采收率10%以上。在矿场进行了微生物单井吞吐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采油技术可有效地清除井筒及近井地带的石蜡,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能,提高原油产量。该技术施工工艺简单,成本低,不污染地层和环境,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华北油田微生物单井吞吐采油技术应用
张艳荣, 刘波, 胡琦
1998, 20(4): 88-9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17
摘要:
简略地介绍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概况、增产作用机理及华北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情况,通过30口可对比试验井的效果分析,总结出了微生物单井吞吐采油的适用范围、见效特征及选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指出室内菌种筛选技术是微生物采油成功的关键,微生物注入量、注入周期的合理确定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微生物单井吞吐是小断块、连通状况差、地层温度低的"土豆"油藏很好的增产措施。
地球水化学测温测压技术在辽河油田千12块中的应用研究
王诗中, 陈威, 于燮佳, 齐海鹰, 杨立强
1998, 20(4): 91-9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18
摘要:
介绍了千12块的储层地质特征,地球水化学测温测压的技术原理,给出了千12块63-447、65-447、64-48、66-48等4口井在蒸汽吞吐第5轮次过程中温度压力变化结果。对比TP-9000型4参数测试仪测试结果表明:地球水化学测温测压技术可提供相对准确的生产动态参数(如吞吐过程中油藏的温度、压力等),且可实现不关井、不停产、不起下管柱、连续大面积的测试,及时准确地为油田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任丘油田雾迷山油藏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初步探讨
付书贵, 王晨梅, 袁志安, 檀为健
1998, 20(4): 94-9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19
摘要:
总公司1996年对任丘雾迷山油藏抽油机井进行测试,系统效率高达51%~68%,其结果出乎意料。从影响抽油机系统效率的几大因素入手,分析出任丘雾迷山油藏抽油机井系统效率高的主要原因。任丘雾迷山油藏属裂缝性破酸盐岩油藏(即灰岩油战),由于其裂缝发育、渗透性好、油层厚度大、地层温度高、油气比小、饱和压力低等,使得抽油机井生产呈现如下特点:()大泵径,长冲程,低冲次大排量采油;(2)中浅京挂,小沉没度;(3)抽汲流体为液体单相,泵充满程度高;(4)部分井为连抽"带喷"状态,抽油系活塞底部受力大;(5)井液粘度低,油井不结蜡,摩阻损失小。由于这些特点以及近年来使用的新型节能抽油机,使得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大大高于其它油田抽油机井系统效率。
注水井边测边调系统研究与应用
魏振禄
1998, 20(4): 99-10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20
摘要:
介绍了注水井边测边调系统的组成及工艺原理、达到的技术指标和用途。注水井边测边调系统有测调器、测调阀、投捞工具、地面二次议表及促携式486计算机五部分组成。能在目前广泛使用的偏心分层配水管柱中,对水嘴大小进行调整,同时观测调整过程中被调层注水量变化和全井流压的变化。该系统中的测调器可随意起下对目的层进行调整和测量。4口井现场试验看出,边测过调系统的最大优点是可在地面直接观察到井下流压和流量的变化状况,大大地简化了调配工艺,减少了调配时间。为注水井的调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提油管式泄油器简介
王智博, 郭学军, 李洁
1998, 20(4): 101-10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21
摘要:
泄油器是一种很常用的井下工具。目前泄油器种类很多,有投棒式、提拉抽油杆式、坐卡式、水力打开式等等。
二连油田哈一联储油罐密闭抽气装置简介
范之瑾, 惠晓荣
1998, 20(4): 103-10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22
摘要:
原油在收集、储存、运输和初步处理及加工各环节中,原油的轻馏分不断蒸发,尤其是储油罐的自然通风损耗和呼吸损耗,使油品的蒸气不断排入大气,不仅污染环境,增加生产的不安全性,更重要的是造成资源的浪费。
YH965高强度堵水剂的研制与应用
苗和平, 李淑妍, 刘淑芳
1998, 20(4): 105-10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23
摘要:
在各种堵水剂中,树脂类堵剂的强度最大,但因其成本较高,使大剂量使用受到限制。为提高堵剂的强度,降低成本,可在甲阶树脂中加入与封堵层孔喉半径配伍的粒度合适的固体填充材料,复合成YH965高强度封堵剂。
BDD型防盗、取样、便携式压力巡检仪研制及应用
高宝元, 胡琪顺, 白明娜
1998, 20(4): 107-107,11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8.04.024
摘要:
长庆油田油井分散,管理不便,尤其是近年来井口压力表经常被砸、被盗,从压力表接口和取样阀门盗油现象极为严重,迫使油田把大部分油井压力表接头处和取样阀门焊死,致使油井的油压和套压无法监测,油样也无法采集,只能在站内取样,取出的油样也是混合井的油样,油井的动态情况不能及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