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19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涡流式传感器在下部钻柱运动状态研究中的应用
何世明, 施太和, 张先普, 雷桐
1997, 19(6): 1-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6.001
摘要:
介绍了涡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设计制作了测试下部钻柱运动状态的涡流传感器。在自行设计建立的钻柱模拟实验来上做了直井中钻柱运动状态模拟试验,并用计算机采集和处理数据。试验得出了一些对理论研究和现场应用有价值的结论:1.涡流传感器可实现模拟钻柱横向运动的非接触测量;2同一钻柱组合,正反进动的断面都存在,但以正进动为主;3.下部钻柱存在运动位移连续点,而不存在应为连续点。指出反进动和应力不连续是钻仅及稳定器与螺纹失效的重要原因。
偏心环空压降的实用求解法
汪海阁, 苏义脑
1997, 19(6): 5-9,2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6.002
摘要:
石油工程、化学工程和摩擦润滑中,经常遇到非牛顿流体在偏心环空中的流动问题。偏心环空中由于内、外号柱的不同轴,给有关参数计算带来了很大不便。文中首先求解了非牛顿流体在同心环空中作轴向运动时的解析解,之后利用数值方法求解了偏心环空中非牛顿流体轴向运动时的数值解。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多数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非牛顿流体在偏心环空中运动时压降计算的经验模式。计算表明,同近似法和数值法相比较,该方法不仅使用方便,而且误差仅在5%以内,完全可以满足工程施工的需要。
适应小井眼的反循环井控方法及其计算
徐华义, 余志清
1997, 19(6): 10-1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6.003
摘要:
随着小井眼钻井技术的逐渐推广应用,小井眼的并控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目前常规的压井方法很难解决小开眼面临的井控问题。文中首次提出适应小井眼的反循环并控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理论分析表明,反循环并控方法可明显降低压井套压,是一种适应小井眼的理想的井控方法。
地层抗钻强度与钻头磨损实用评估方法
詹俊峰, 高德利, 刘希圣
1997, 19(6): 16-2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6.004
摘要:
以牙轮钻头单齿破岩机理和力峨量平衡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了钻头结构、地层特性、水力参数及钻井参数等的影响,提出利用钻井参数评估地层抗钻强度和钻头磨损程度的方法,将钻井过程中牙齿磨损和地层抗钻强度变化产生的耦合作用通过自定义参数描述,用新钻头的实钻数据确定钻头破岩的基本特性参数,从而为区分地层和钻头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本文方法,既可用于现场实时分层监测钻井工况的变化和诊断井下异常状态,也为钻后分析和钻头优选提供了定量依据。文中用实例进行了说明。
论油、套管螺纹泄漏抗力的确定和螺纹形式的选择
史交齐, 赵克枫, 韩勇, 宋治
1997, 19(6): 24-31,4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6.005
摘要:
传统管柱设计中,只校核油、套管螺纹的连接强度,而忽视螺纹泄漏抗力的校核,使一些油、气井因泄漏而导致失效。文中结合API螺纹密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论述了油、套管螺纹泄漏抗力的确定方法及螺纹形式的选择,以供管柱设计时参考。
塔中四油田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
俞新永, 唐继平, 周建东, 周跃云
1997, 19(6): 32-4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6.006
摘要:
塔里木盆地沙漠腹地的塔中四油田有3个高声、,其中402高点的CⅡ油组是一个块状底水油藏,均质段油层厚度大、物性好、夹层不发育、底水活跃、储量大,用水平井开发能防止底水锥进。从1994年4月至1996年2月,在近2年时间内完成了5口水平井,平均适斜,点井深3323.32m,平均村深4230.62m,平均垂深3593.50m,平均水平段长492.01m,平均水平位移785.62m,平均钻井周期195.46d,初卢原油都在1000t/d以上,稳产原油都在600t/d以上,生产50d就可收回全部钻井投资。文中介绍了优化并身结构和优化井眼剖面设计,着重加绍了直井段防科打直技术,造科段以动力钻具为主和以转盘钻为主的开眼轨迹控制技术,水平段以转盘钻配DTU导向钻具和PDC钻头为主的开眼轨迹控制技术,利用计算机预测井眼轨迹控制技术,钻井液和完井技术以及通过施工得到的几声、认识。
滩海多目标大位移延伸井的完井方法及固井工艺技术措施
蔡长立, 吕维国, 孙锐, 侯爱萍
1997, 19(6): 42-4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6.007
摘要:
在滩海多目标六位移延伸开的完井及固井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放套管扶正器,化进水泥及其外加剂,加之足管小钻杆的称重、测扭矩、延长水泥浆们化时间、控制注替水泥浆返途等工艺技术措施,保证了固并质量。详细分析了仙鹤8井φ3397mm表层团并、φ273mm技套固井、φ177.8mm技会固并和φ127mm尾管碰压团开的工艺过程,并对套管柱设计、套管扶正器设计、G601降失水利、G602胶联剂和H88缓凝剂配伍性试验等进行了探讨。通过综合运用各项团开工艺技术措施,初步取得大套管技套、常规套管深井技套、深井尾管碰压固井等在多目标大位移、大附加拉力情况下的注水泥作业经验。
YS助剂可改善加重油基解卡液的动力稳定性
沈伟, 潘惠芳, 高永灿, 叶天旭
1997, 19(6): 47-5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6.008
摘要:
用几种解干粉配制,由重品石加重的油基解卡液,其流变性、动力稳定性和乳化稳定性差,用增加解卡粉用量的方法无法解决。通过添加YS助剂,改善解卡液的乳化稳定性和加重判在油中的分散性,提高油基解于液的粘度,最终达到提高其动力稳定性的目的,并对所有试验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试验结果表明,加入YS助剂的解卡液,经8O℃、16h老化后。上下密度差明显减小,较好地解决了重晶石的沉降问题;而且助剂用量少。成本低、来源广,大大降低了解十粉用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负压钻井分离器简介
付志胜, 郑桂荣
1997, 19(6): 52-52,6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6.009
摘要:
美国专利5415776号公布了一种负压钻井井下返出流体分离器。钻井过程中使用这套装置,可以自动从井下返出液中分离出岩屑、水、油和天然气,并分别予以回收。该装置是在常规钻井液循环系统基础上研制的。研制过程中经不断改进,第三台样机圆满地实现了设计要求。
冻胶类堵剂对油水的不同封堵能力研究
韩明, 白宝君, 王平美, 李宇乡
1997, 19(6): 53-57,6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6.010
摘要:
利用岩心流动试验研究了三种强度不同的高温堵剂的封堵能力,并对影响封堵能力的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了岩心渗透率、注入速度、油水相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胶类堵剂对水的封堵能力大于对油的封堵能力。这种选择性是由于油、水通过岩心时与冻股的相互作用不同造成的。水通过冻胶处理后的岩心时由于冻胶中的大分子受剪切取向而表现出非牛顿性;油通过冻胶处理后的岩心时,由于不与冻胜发生作用,因而表现出牛顿流体行为。
复合射孔技术研究与应用
杨宝君, 郭伟
1997, 19(6): 58-6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6.011
摘要:
复会射孔技术是将射孔完井和高能气体压裂两项技术合二为一,利用炸药和火药的燃速差来实现先射乱后压裂,一次施工完成射孔压裂两个工序。介绍了宴会射孔技术的完井机理、复合射孔器结构、施工设计、施-工艺及在大庆油田的应用。通过对应用效果分析认为,该技术是一项实用、高效、增产的新技术,它简化了现有施工工序,节约了资金,提高了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在复合射孔后的井直接进行水力压裂可降低破裂压力,使水力压裂效果更好。
水驱曲线直线段出现时间的判断方法
初迎利, 刘冬琴
1997, 19(6): 63-6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6.012
摘要:
提出1g(Kro/Krw)~Sw关系曲线主体部分是直线段的油田才能应用水驱规律曲线。在证实了大庆油田长垣内部及外围各油田1g(Kro/Krw)~Sw关系曲线主体部分确实是直线段、能应用水驱规律曲线进行分析以后,从理论和大庆油田实例两方面证实了在含水50%以前及以后都可能出现水驱规律曲线的真正直线段,其出现时间取决于油层及流体性质,并给出了利用1g(Kro/Krw)~Sw和甲、乙型水驱曲线相结合确定真正直线段出现时间的方法。
相对渗透率曲线的试验研究
蒋明, 宋富霞
1997, 19(6): 69-7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6.013
摘要:
相对渗透率曲线是编制油田开发方案、分析和预测油藏驱替动态。心不可少的试验资料。探讨了用稳态法和非稳态法测定聚合物溶液阳谷非牛顿原油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考虑到驱管液与被驱香波的非牛顿效应,用非线性幕律流体的运动规律对稳态法和非总态法作了修正,使其更加合理地测定出聚合物溶液驱替非牛顿原油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对两种方法测定的相对渗透率曲线作了分析和对比,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阿南油田储层有效渗透率模糊设计研究
蒋廷学, 李斐
1997, 19(6): 73-7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6.014
摘要:
根据华北二连阿南油田12口井的DST测试资料,应用模糊设计方法,研究了储层有效渗透率与电测渗透率、化层压力系数、电测孔隙度、含水率、上覆地层压力以及最小水平主应对间的关系。该方法考虑因素较为全面.并且在权重的确定上,巧妙地引用了灰色关联度法,克服了以往权全确定方法上的不足,使之更具量化标准。经验证,该方法与油藏数值模拟得出的有效渗透率结果基本吻合。
稠油开采新思路─油层催化裂化技术
郑焰, 梁政, 贾朝霞
1997, 19(6): 77-80,8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7.06.015
摘要:
简要分析了稠油常规开采法存在的问题,如稠油开采中由于粘度太高导致井液在地展渗流、井筒流动及地面集特异常困难,提出了一种解决的新思路一油层催化裂化技术,并对油层催化裂化技术的机理及实施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进而提出了该技术的实施尚需研究解决的有关问题及其思路。
电磁感应载荷传感器研制及应用
姚晓喻, 韩宁, 金学锋, 谢海虹
1997, 19(6): 81-8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7.06.016
摘要:
针对电阻应变式栽行传感器在在的漂移严重、稳定性差等问题,应用电磁感应测量技术,研制出能与各种动力仪配套使用的新型电磁感应载荷传感器。介绍了该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设计及其性能试验。现场试验及应用表明,该传感器具有性能稳定、数据准确可靠、适应性强、结构设计合理、制作工艺简单等特点,克服了电阻应变式载荷传感器的缺声、,为提高抽油机井示功图测试精度提供了条件。
粉细砂岩油藏防砂工艺技术
吴建平, 李慧源, 李文科, 史成宽
1997, 19(6): 85-8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7.06.017
摘要:
粉细砂岩油藏由于地层砂细而成为油田开发利用中的难点。根据粉细砂岩油藏特征及其出砂规律,阐述了粉细砂岩油藏的防砂机理、防砂工艺基本参数优选及配套技术,并通过现场应用,获得了良好的防砂效果。粉细砂岩油藏防砂工艺技术对于提高疏松砂岩粉细砂油藏产能及现场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直流电场强化采油技术
王殿生, 关继腾, 黄柳宾
1997, 19(6): 90-9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7.06.018
摘要:
直流电场强化采油技术在国际上是一项新技术。试验发现,直流电场能够提高产油量、降低产水量和提高油水比,含水量越高效果越显著。该技术对于提高油田高含水和特高含水开采期的原油采收率效果明显。介绍了直流电场强化油流、增强注水能力、解除地层堵塞技术,探讨了技术机理。
浅谈压裂改造系统工程在大庆杏北油田的应用
王秀臣, 姚海晶, 兰乘宇, 侯德林
1997, 19(6): 93-9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7.06.019
摘要:
压裂改造系统工程是以提高油田采收率、保持稳产为目标,从改造区块的整体出发,以欲压裂并为中心,对其注采系统实施最佳改造措施,使油井压裂后达到较理想的生产状态。阐述了对欲压裂改造油藏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管理和系统评价的方法。该方法在大庆杏北油田的应用,见到了明显的增油效果,对弥补油田产量的自然递减、保持原油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SRF─60防乳破乳助排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李文建, 王太聪, 严思明, 雷阿山
1997, 19(6): 96-9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7.06.020
摘要:
油气井酸化作业中,残酸的返排一直是一项技术难题,返排是否完全是影响施工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在能量低、渗透性差、堵塞及污染严重的油气井,返排更加困难。为提高残酸的返排率,国内外均在降低残酸的表面张力、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施工实践证明,向酸液中添加防乳破乳助排剂是既经济又方便地提高返排的有效方法。SRF-60防乳破乳助排剂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助排剂。
应用暂堵剂和水泥─石灰进行油井堵水
王桂杰, 顾树人, 刘涛, 张锦华
1997, 19(6): 98-99,9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7.06.021
摘要:
随着油藏开采时间的延长,原来渗透率、孔隙度、压力较高的主力油层,采出程度大,逐步被注入水或底水、边水驱替、水淹,相对低渗低产油层难以动用,甚至被倒灌。解决这个层间矛盾,必须使整个油井各层压力与渗透率平衡,然后在外界压力下,将堵剂有目的地挤入高孔、高渗、高压的水淹层。
水力喷砂割缝增产增注技术试验研究
张永利, 邰英楼, 王来贵, 章梦涛
1997, 19(6): 100-10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7.06.022
摘要:
水力喷砂增产增注技术系采用含砂高压水流喷射,喷枪自行沿井壁从上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将井筒及周围岩层切开,产生2条互成180°的长缝,并可根据油层厚度提升管柱,切割多条长缝,从而达到解堵及增加井壁地层渗透率,增产增注的目的。水力喷砂割缝增产增注技术是前苏联岩石力学及矿山测量研究院经过长期研究和改进,到目前已基本完善的用于改善油田井壁渗透性,提高油气井产量的一项新技术。
边远井节能试采设备的应用研究
刘明辉, 殷家富, 李跃海
1997, 19(6): 102-10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87.06.023
摘要:
随着油田形势的发展,石油工业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挑战。边远井、自筹资金井逐年增多。由于这些井本身具备的开采条件差,运用常规的开采工艺投资大、收益小。因此有必要对现场运用的开采设备进行对比研究,从中选出适合边远井试采的节能设备,达到少投入多产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