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19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确定注水泥温度场的方法
赵雄虎, 王俊德
1997, 19(2): 1-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01
摘要:
介绍了确定注水泥温度场的API法、I.M.Kutasov近似分析解法、一维非稳定模型和三维模型的数值解法等计算方法。还介绍了物理法测温、电子温度计测温、机械式温度计测温的测定方法,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旋转射流流动规律研究
步玉环, 王瑞和, 周卫东
1997, 19(2): 7-1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02
摘要:
在前期证明导向叶轮式喷嘴所产生的旋转射流具有较强的破岩成孔能力的基础上,本文对旋转射流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旋转射流的速度及压力分布特性明显不同于普通圆射流,在近喷嘴范围内其速度剖面、压力剖面和轴向速度剖面均呈现"M"形分布的特点,切向速度剖面呈现"N"形分布的特点;随着射流向前喷射,射流的横断面不断向外扩散,其速度和压力剖面变得越来越平缓,衰减较快;旋转射流截面最大轴向速度和切向速度与喷距的负指数成正比关系衰减。表明该旋转射流相对于普通圆射流具有较强的横向扩散能力和较弱的轴向传递能力,为合理设计和利用旋转射流提供了依据。
井眼轨道的插值法
刘修善, 艾池, 王新清
1997, 19(2): 11-14,2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03
摘要:
井眼轨道插值在石油工程中应用得十分厂泛,而且不同于一般数学插值问题。根据钻进方式和井眼轨道的形成规律,提出了圆柱螺线、空间圆弧和自然参数三种典型的插值模型。理论分析和算例表明,这些插值公式对内插和外推都是适用的,可以满足各种井眼轨道插值计算的需要。
静33─侧平71套管侧钻短半径水平井钻井工艺技术
樊晓萍, 周全兴
1997, 19(2): 15-2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04
摘要:
静33─侧平71套管侧钻短半径水平井,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为开发低渗低产高凝原油,在原静33-71井φ177.8mm套管中,从2060.20m段铣至2067.93m,长度7.73m。打水泥塞后,采用国产工具和仪器从2061.00m定向侧钻短半径水平井,完钻井深2354.82m,垂深2121.36m,水平位移262.32m,水平段长211.05m,曲率半径35~49m,入靶点井斜角89.4°,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试采平均日产原油7.78t,效益显著。文中重点介绍该井的主要施工技术和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安7─1深侧钻定向井钻井工艺技术
李荣
1997, 19(2): 21-2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05
摘要:
位于川东高陡构造带的云安7井,因钻遇大断层倒转部位而被迫停钻。为实现勘探目标,从老井眼4000m处采用有线随钻测量仪、单点照相测斜仪侧钻,控制井身轨迹钻至井深5810m完钻,准确钻达地质目标靶区。该井是目前川东地区钻成的完钻井深双侧钻造斜点最深的定向井,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型井口装置──ST锁紧式套管头的应用
张军, 杨忠清, 于顺明, 于荣亭, 高文彬
1997, 19(2): 26-3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06
摘要:
通过对环形钢板、简易套管头和正规套管头三种井口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弊病的分析,华北油田研制成ST锁紧式套管头。该套管头由底法兰体、悬挂头总成和防护盖罩三部分组成,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价格适中。经现场400多口井应用,认为该套管头能满足钻井、完井过程各种工艺的要求,提高井口安装的标准化程度,缩短建井周期,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中重点介绍了套管头的结构、工作原理、安装操作及推广应用情况。
水泥浆的沉降失重研究
孙展利
1997, 19(2): 31-3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07
摘要:
给出了几组无失水条件下的典型失重模拟实验结果,并把失重曲线上失重速率第一次出现增加以前的时间定义为沉降期。分析结果表明:用胶凝和胶凝与水化体积收缩综合作用的观点都不能解释沉降期的失重。为此提出了水泥浆不稳定导致沉降失重的观点,阐述了这种失重的机理、特点和规律,并用这种观点解释了沉降期的实验结果。初步揭示了水泥浆稳定性与失重的关系,指出了提高水泥浆稳定性是控制早期失重和防止气窜的一条基本措施。
低密度高炉矿渣水泥浆体系的研究应用
路宁, 贾芝, 马海忠, 王文斌, 吴达华
1997, 19(2): 37-40,5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08
摘要:
长庆油田以高炉矿渣代替水化材料,再加激活剂和少量水泥、膨润土和漂珠,配制成1.48~1.63g/cm3的低密度矿渣水泥浆,经室内试验,流动度大于20cm,45℃、25MPa条件下的稠化时间大于180min,45℃、24h的抗压强度达到5.4~10.8MPa,与高密度的纯水泥浆配伍性好,能满足现场施工要求。经4口井试验,油层以上用低密度矿渣水泥浆封固,油层仍用纯水泥封固,施工顺利,固井质量优良,成本比用低密度粉煤灰水泥浆固井还要低。文中还探讨了高炉矿渣和激活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水化机理。
新型固井前置液HQ─1的应用
杨贵胜, 李合龙, 张焕录, 李才雄
1997, 19(2): 41-4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09
摘要:
HQ─1前置液可与水混配成冲洗液,也可与加重材料配成隔离液,应用于油层套管固井144井次,合格率100%,优质率82.6%,比应用前提高了6.6个百分点。实践表明:由HQ─1配制的冲洗液对钻井液无增稠现象,在低速下可达紊流,能很好地冲洗管壁与井壁。配制的隔离液对水泥浆无不良影响,可起到隔离、驱替钻井液的作用,从而提高了顶替效率,提高了固井质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J-2B防窜降失水剂的研究与应用
郑延斌, 李元
1997, 19(2): 46-4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10
摘要:
河南油田为解决调整井固井质量问题,与总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制出J-2B防窜降失水剂,经现场7口井试验,施工顺利,固井质量合格率100%,优质率42.9%,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J-2B防窜降失水剂一方面降低了水泥浆的失水,满足了对水泥浆低失水的要求;另一方面使水泥浆具有防窜性,减轻了地层流体对水泥环的侵蚀。
用螺杆泵作井下增压器的理论探讨
孟庆国
1997, 19(2): 50-5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11
摘要:
据介绍,超高压射流破岩效果十分突出。80年代末美国研制的双管钻井系统,是利用地面增压器将钻井液压力提高到20MaP左右,再通过超高压水龙头和钻柱内的合金管送到钻头上的超高压喷嘴,以大约50ms/的速度冲击井底,破碎岩石。经试验证明,在中硬地层可提高钻速2~3倍。但该系统的超高压增压器是在地面,需要用较长的管路和较多的接头将超高压钻井液输送到井底,明显存在可靠性差、成本高的缺点,所以很难推广。
牙轮钻头的使用判断
张守钦
1997, 19(2): 52-5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12
摘要: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各种型号牙轮钻头,其性能指标可以根据它的机械钻速选择,然而对其质量指标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即使选定了某种质量指标相对稳定的牙轮钻头,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才能合理使用钻头,减少井下事故,降低钻井成本。对于根据施工情况而选择的牙轮钻头,是由各并队工程技术人员根据钻井需要在地面上完成的,本文不予多叙。而对于具体的使用情况则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因为在同样情况下,即使选择了相同质量指标的钻头,其使用寿命也不一样,这是钻井施工在钻头使用上的一个重大难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口井二开或三开后在某一深度下入一只钻头,待钻到一定的时间(即使用者所积累的该型号钻头所使用的平均时间),就是钻头没有其它异常也不敢再使用了,而此时井下只有几十米的进尺就要二开或三开完钻,进行下一步施工了。继续钻下去又怕钻头失效,造成井下事故;起钻换钻头又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尤其是目前各井队都进行单井项目核算,只要提前1天完井,就能节约几万元,因此每个钻井技术人员都希望把钻头使用的期望值提到最高。
弹性驱动下油层能量转换与补偿泵的增产过程分析
龚伟安
1997, 19(2): 54-5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13
摘要:
应用弹性液体不稳定渗流理论的研究成果与油层能量转换的数学模式,对普通泵采油和补偿泵采油的压降漏斗最大半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及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在补偿泵与普通泵采出相同总液量的条件下,前者的压降漏斗的最大半径显著地小于普通泵采油时的压降漏斗最大半径,即补偿泵采油时,有更长的稳产期,能达到增加产出总液量的目的。
热采井注汽工艺参数对井筒温度的影响
徐玉兵, 崔孝秉
1997, 19(2): 58-61,7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14
摘要:
利用文献[1]所编制的注蒸汽井温度场计算程序ISTAP,对热采井在不同注汽工艺参数下的井筒温度和蒸汽参数进行了计算,并考虑了注汽管下入深度对井筒温度的影响;提出了在井下工艺要求许可的情况下,加快蒸汽注入速度,缩短蒸汽注入时间是缩短井筒升温过程、减少蒸汽升温破坏性的有效方法。
蒸汽注入过程中节点分析方法研究
侯健, 陈月明
1997, 19(2): 62-6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15
摘要:
蒸汽注入过程中,注汽沿线中的热损失和压降的大小与油藏注入能力之间存在着协调关系。本文建立起从地面管线、井筒到地层一体化的注入参数节点分析模型(NODE)。在考虑两相流特征和热传导的综合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地层注入能力自动完成注入参数节点分析过程。将计算结果与SPE文献提供的油田测试数据对比,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影响水平井产量的主要因素与提高产量的途径
窦宏恩, 刘翔鹗
1997, 19(2): 68-71,10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16
摘要:
系统分析了水平井井眼尺寸、井眼轨迹、水平井水平段长度和偏心距对水平井产量造成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油藏的非均质性,不同驱动方式下水平井的位置,钻井液造成的地层伤害,几种不同的完井工艺和增产措施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导出了水平井段最大长度计算公式,给出上述影响因素下在水平井生产中的可控制参数的合理选择,并提出了提高水平井产量的途径。
聚合物溶液流变特性试验研究
李福军, 曹广胜, 夏惠芬, 王德喜
1997, 19(2): 72-7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17
摘要:
在对矿场实际应用的分子量为1700万的聚合物溶液进行流变性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验证了在单井注入量小于500m3/d的条件下,聚合物溶液的流变特性符合幂律流体的拟塑性流变模式;同时,分析了聚合物溶液浓度对其流变特性的影响,描述了聚合物溶液表现粘度、流性指数n和稠度系数K随聚合物溶液浓度的变化规律。
注水系统效率测算方法的探讨
马庆坤, 刘前进
1997, 19(2): 76-7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18
摘要:
注水系统效率测算沿用几个效率乘积的作法,在现场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较难录取其中的一些数据,并且计算繁琐。本文从注水系统能量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得出了较为简便、易行、适用的测算方法,对注水系统既可进行总的系统分析,又可进行单元分析,对了解系统能量利用以及进行系统改造分析,都有所帮助。
磁性粘弹体的密封抗压试验研究
周开学, 陈长恩, 卢贵武
1997, 19(2): 80-8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19
摘要:
研究了磁性粘弹体的配方和它在磁场作用下的密封抗压强度,提供了一种可用于磁密封的配方;研究了密封抗压强度与粘弹体中的磁粉含量、所加磁场强度、磁场分布形式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磁粉最佳比例。该粘弹体配方具有耐酸碱、不溶于油和水、温度稳定性好等特点,运用于油水井磁封隔及其它工业流封隔。
酚醛树脂涂层砂外固化剂的研究与应用
曾庆坤, 金千欢, 王巧玲
1997, 19(2): 84-8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20
摘要:
通过试验,研究出了一种能使酚醛树脂涂层砂在低温(45℃)下固化、固化强度能较大幅度提高的J─01型外固化剂。在树脂涂层砂防砂施工中,使用该外固化剂,能满足低温井、高采液强度井防砂施工的需要,对油井后期防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低渗透油田油层保护完井管柱的研究应用
谷开昭, 郭海萱, 张富仁, 胡风涛
1997, 19(2): 88-91,10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21
摘要:
提出适合低渗透油田完井使用的油层保护完井管柱。介绍了研制的油层保护完井控制管柱、井下防喷管柱及组成管柱的主要工具。这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清蜡、洗井等入井液及压井液对油层的伤害问题,对低渗透油田开采过程中的油层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采油工程技术状况对比分析(上)
刘翔鹗, 弓麟, 程月明
1997, 19(2): 92-9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22
摘要:
90年代以来,石油低油价趋势的延续,首先是带来了采油工程高经济效益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中美国以"先进的二次采油技术(ASR)"为代表,包括改善注水技术,油井控水技术,注水井近井地带调整吸水剖面技术,注聚合物溶液深部调剖和液流转向技术,水平井多底井和侧钻水平井开采技术和老油田的重复压裂技术等。而耗资大见效面小的技术如聚合物驱等则相应地缩小了推广应用范围。
求低渗透地层参数的精确解
盛国富
1997, 19(2): 100-10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23
摘要:
关井压力恢复分析的Horner法不适用于续流问题,尽管典型曲线(包括双对数和导数曲线)匹配法含有续流段分析模型,但在油藏参数计算中,仍采用Horner法直线段,即未考虑续流量对直线段的斜率和截距的影响,忽略续流量的霍纳直线,其直线斜率有误差,所求参数Kh和S值是错误的。实际上,在井底恢复压力达到稳定之前,井底续流量是不会结束的,根据物质平衡的原理,从油层中每采一部分原油,将产生与之相当的压力损耗,经典理论由于忽略了总续流量,从而忽略了相应的油藏压力降,因此Horner直线段的斜率误差正比于所忽略的续流量。本文对存在续流的关井恢复压力进行分析,推导出低渗透地层参数精确解。
稠油井高能气体压裂技术的应用研究
吴晋军
1997, 19(2): 103-10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2.024
摘要:
我国稠油资源十分丰富,年产量达1300多万吨。但目前多数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开采已进入中后期,产量递减加剧,年自然递减率达37.5%,采收率仅为15%-20%。将高能气体压裂技术有效地应用到稠油开采的研究与实践,摸索出了适应稠油井的高能气体压裂方法,包括设计延时装药结构及重复压裂法,与酸化、稠油增产剂、水力压裂等措施结合处理油层的方法。经在几个油田的应用证明,方法简便,行之有效,取得明显效果。尤其是延时装药结构,深受现场欢迎,为稠油井的开发与增产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