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19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谈谈定向井井壁稳定问题
高德利, 陈勉, 王家祥
1997, 19(1): 1-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01
摘要:
从岩石力学、地球物理测井、工程录井、环空水力学和钻井液化学等方面分析定向井井眼稳定问题,建立地层孔隙压力剖面、地层坍塌压力剖面和地层破裂压力剖面,以实现对钻井液性能、井身结构及其它工程参数的优化设计。
双心钻头在塔里木地区的应用
石林, 刘月军, 杨启华, 邵海荣
1997, 19(1): 5-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02
摘要:
塔里木盆地地质情况复杂、井深,有许多钻井技术难题。下第三系的复合盐岩层分布广、埋藏深,用双心钻头钻进可有效地推迟或消除地层塑性蠕变而造成的卡钻;取心井段用双心钻头扩眼,可提高再取心时的岩心收获率;加深井钻进,用双心钻头可增大环空间隙,提高固井质量。"九五"期间塔里木深井、起深井增多,双心钻头在深井、超深井复杂井段和小井眼扩眼段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用测井资料求取钻井基础数据的方法
路保平, 张传进, 鲍洪志, 秦红祥
1997, 19(1): 10-16,1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03
摘要:
针对科学化钻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常规测井资料认识钻井地质环境因素为基础,采用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技术路线.提出了利用常规测井资料求取钻井基础数据的新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实现对钻井地质环境因素的正确认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英科1井深井高压差小间隙长套铣工艺实例
孙宁
1997, 19(1): 17-1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04
摘要:
英科1井是重点探井,钻至6260m时严重气侵,在处理钻井液时发生压差卡钻,φ213mm钻头位置5080m,出φ244.5mm套管鞋280m。经泡解卡剂、降密度减压差,不仅没有解卡,反而导致盐水更大程度地污染钻井液,最后堵水眼失去循环。后倒扣压井成功,用φ206mm套铣筒两次套铣倒扣,鱼长193.29m。第三次决定长套铣,争取一次解卡。在间隙小、压差大、井段长的情况下,由于落实了各项措施,经32h顺利套铣192.48m,后下钻对扣,上提解卡。
曲斜7井气举解卡工艺
李渝江, 吴德林, 李玉华, 牟德刚, 王少英
1997, 19(1): 20-22,2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05
摘要:
曲斜7井是在老井φ311mm技术套管以下231m(井深1720m)处裸眼中侧钻的一口双靶深定向探井,设计井深3389m,最大井斜角53°,水平位移952m。在井下严重垮塌、井径大、有S形井段的情况下,钻至2598m接单根时发生压差粘附卡钻。经2次泡水基解卡剂和打携砂液清除岩屑床、降低钻井液密度处理均无效,后用气举降压解于一次成功。文中介绍了气举降压解卡的原理和现场施工工艺。该方法的优点是简便、快捷、费用低、效果好,且不改变原有钻井液的性能。
改进上扣控制方法提高油套管螺纹连接质量
史交齐, 宋治, 张毅
1997, 19(1): 23-2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06
摘要:
上扣控制是保证API螺纹油管、套管使用性能的重要环节,现场调查发现,许多滑脱、泄漏、粘结等失效事故均与上扣控制有关。文中分析了目前各种上扣控制方法的优缺点,并针对我国油田上扣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钻井液转变成固井液的固井技术研究
陈鹏, 刘爱平, 赵树立, 孙学东, 冯京海, 李祥银
1997, 19(1): 30-3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07
摘要:
通过向钻井液中加入高炉矿渣和其它化学处理剂,可将钻井液转变成固井液(MTC)。高炉矿渣是一种具有水硬性质的颗粒材料。文中介绍了筛选矿渣,分析了影响矿渣水化反应和形成强度的因素,建立了钻井液转变成固井液的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钻井液转变成固井液的液体性能和固体性能,评选出1种激活剂、2种分散剂和3种调凝剂,完成了密度1.50~1.70g/cm3、流动度21~26cm、API失水小于100mL、无游离水、稠化时间180~300min、24h抗压强度大于13MPa的MTC固井液配方。经冀东油田用常规固井设备和工艺在φ244.5mm套管固井中施工5口井。这5口定向井的钻井液类型有聚合物钻井液、正电胶钻井液和小阳离子钻井液。钻井液转变成的MTC团开液密度为1.62~1.81g/cm3,具有可泵性好、固化物抗压强度发展快等特点,测井表明固井质量合格,与用油井水泥固井相比可节约固井材料费约75%。
小井眼固井工艺及效益初探
蔡长立, 程爱军
1997, 19(1): 36-3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08
摘要:
辽河科尔康油田属低压、低渗、低产油田,井深1000~2200m。过去二开用φ215mm钻头,下φ139.7mm全管,注水泥浆25~35m3.固井用水泥车7台、灰罐车4~5台。现改用φ165mm钻头,下φ127mm套管。由于属小井眼,给固井带来许多困难。但通过套管扶正器的合理加放,运用流变学注水泥设计结果及对有关参数的选择与修改和优选水泥外加剂配方等,经7口井试验,固井质量合格,初步解决了小井眼固井技术难题。但由于小井眼钻井完井技术刚起步,设备、工具不配套,还只是在管材、水泥及外加剂、套管附件消耗和施工动用车辆等比常规井眼有所减少。
TA系列苦咸水固井添加剂在塔中油田的应用
张明昌
1997, 19(1): 40-4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09
摘要:
塔中油田缺乏淡水,地下水为苦咸水,与现有的国产和进口水泥添加剂不能匹配使用。为此,胜利油田和塔指联合研制成适用于苦咸水的TA系列水泥添加剂──降失水剂、缓凝剂、分散剂和消泡剂。经室内试验,水泥浆的失水、自由水、稠化时间、流动度和水泥石强度均可达到要求。经现场水平井、定向井的技术套管、油层套管10井次固井试验,合格率100%,优质率70%。该系列水泥添加剂也适用于淡水,而且效果更佳。
葵花岛海上油田油层保护工作液的研制与应用
张波, 刘德铸, 齐海鹰, 李军, 刘伟
1997, 19(1): 43-4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10
摘要:
葵花岛海上油田属高孔中高渗和中孔中低渗储集层,所含泥质中蒙脱石和伊蒙混层相对含量较高,易产生地层伤害。为保护油层,辽河油田研制成油层保护工作液。通过调节工作液中无机盐和添加剂的组成比例,不仅能调节工作液密度、粘度、失水量,而且还能抑制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和分散运移,使工作液具有完井洗井液、射孔液和封闭液各自的功能,实现了一液多用的目的,降低了成本,而且也符合国家关于废液排放的标准。经30口井试验,收到较好的效果。
长井段高强度平推堵漏技术
杨振杰, 张献丰, 李立龙, 张全明
1997, 19(1): 47-5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11
摘要:
为对付长裸眼井段有进无出的恶性漏失,中原油田研究出长井段高强度平推堵漏技术。堵浆用狄塞尔、石灰、水泥、钙膨润土、QS-2、DF-1和石棉绒配成,进入漏层前堵装不凝固、不稠化,流动性良好;进入漏层后快速失水,迅速形成高强度堵层。施工前按要求配好堵浆和顶替钻井液,施工时钻具在套管内。关井后先打堵浆,然后再打顶替钻井液平推,当套压上升时说明堵浆已进入温层。按设计挤入漏层部分堵浆后,立即停泵,开井放压,施工结束。经现场5口井试验,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φ139.7mm套管开窗侧钻尾管完井工艺的探讨
蒲健康, 孙国华
1997, 19(1): 51-5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12
摘要:
难度较大的φ139.7mm套管内定向开窗侧钻工艺,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在设计、工具、仪器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进步很快。但也存在一些导致成本居高难下的问题,诸如设备不够匹配,机械钻速较低,位移大和靶区半径小的井眼轨迹控制难以达到设计要求,井下复杂情况处理特别是深井和高密度钻井液井缺乏有效的工具,尾管完井工艺也还不够完善,有待同行们进一步研究解决。现就13口定向侧钻井下必φ02mm尾管完井遇到的问题,同大家进行磋商。
水平井筒压降计算方法
周生田, 张琪
1997, 19(1): 53-5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13
摘要:
阐述了单相流(层流和紊流)、气、液两相流及油、气、水三相流时水平开水手段压降的几种计算方法。用一个实例计算了水平段单相紊流时的压降,结果可知,在长的水平井中,水平段出现紊流时不能忽略压降。当水平段出现多相流时会有显著压降。
人工振动采油工艺中多孔渗流介质的耦合波传播模型
张文飞, 李晓江, 王东海, 李景勤, 叶冬梅
1997, 19(1): 60-6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14
摘要:
系统地研究了人工振动采油工艺中的耦合波传播模型,认为地下介质是由可变形的固体骨架和骨架孔隙中的饱和液体组成,波不仅在固体中传播,而且也在液体中传播,因此所考虑的问题是一个耦合波。文中介绍了各种人工振动采油的物理模型,给出了耦合波的控制微分方程,为处理无限域中波的传播问题,推荐了在瞬态分析中有效的粘性阻尼吸收边界条件,结合适当的瞬态积分方法,导出了解决此问题的详细的有限元法计算公式。
中高含水期水力活塞泵采油水基动力液可行性研究
窦宏恩
1997, 19(1): 65-68,9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15
摘要:
我国使用水力活塞泵采油的油田多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用加高压、升温原油作动力液,采出大量的高含水原油,非常不经济;其次,由于设备长期在高压、高温下运行,已达到疲劳极限,安全性变差,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加。文中研究了国内外水力活塞泵采油使用水基动力液的情况,从水基动力液的优点及地面、井下配套工艺、经济效益评估等方面对水基动力液采油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高压注水对砂岩层段套管的影响
郑俊德, 王文军
1997, 19(1): 69-7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16
摘要:
通过对高压注水时砂岩的垂向形变特征和拉应力作用下套管强度性能的理论研究和计算,得出了高压注水对砂岩层段套管损坏的机理。以大庆榆树林油田砂岩段的套损情况为例,计算了注水压力、套管应力及套管强度之间的关系。
螺杆泵优化设计方法及应用
吴仕贵, 冯永泉
1997, 19(1): 73-7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17
摘要:
螺杆泵采油方式近两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了优选螺杆泵的抽油工艺,本文以流体力学和理论力学为基础,推导出了地面驱动螺杆泵的基本数学模型,简单讨论了螺杆泵采油方式的优化设计方法,并举实例说明。
简化修正等时试井方法应用的局限性
唐乐平, 李跃刚
1997, 19(1): 78-8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18
摘要:
以理论分析及气井实测资料为依据,指出原有简化修正等时试井方法应用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气井"理想"绝对无阻流量的概念,介绍了一种有利于节约测试费用、减少天然气消耗的简化修正等时试井方法。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影响Y441B型双向锚定封隔器解封力的因素及计算方法
谷开昭, 王禾丁, 胡风涛, 郭海萱
1997, 19(1): 83-8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19
摘要:
采用上提管柱解封的液压式封隔器管柱,由于压力效应及泵抽等因素影响,将产生一定的收缩力。为了防止封隔器在工作过程中失效,并为解封剪钉(或剪环)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必须进行解封力的设计计算。本文提出了影响其解封力的5项因素,并以Y441B型双向锚定封隔器为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计算。分析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封隔器解封力的设计计算。
新型KPX型偏心自调配水器的研制
周晓东, 檀朝东, 张士诚, 何新兴
1997, 19(1): 88-9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20
摘要:
在对KPX系列配水器结构和原理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各种配水器文献的调研,指出造成KPX系列配水器投捞成功率和投捞一次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偏心孔与堵塞器的密封结构不理想、回位簧设计欠佳、打捞杆影响凸轮。本文论证了青海油田自行研制改进的KPX偏心自调配水器结构的合理性,通过现场应用验证了投捞成功率和投捞一次成功率高的优点。
油水两相渗流条件下的渗透率计算
刘振宇
1997, 19(1): 93-94,9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21
摘要:
试井分析做为油藏动态监测手段,对油藏评价、动态调整、产能预测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定量地给出油水井控制范围内的渗透率,此渗透率值代表了这一范围内地层在动态条件下的平均渗透性,与取心、测井等方法得到的渗透率相比,更能代表这一范围内地层的真实渗流能力。目前水驱油田的试井分析方法仍多以单相液体流动为假设前提,没有考虑水驱程度的影响。事实上,注水油田在长时期内含水程度不断地升高。本文根据现有的试井分析方法,考虑了含水程度的影响,对原渗透率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
斜井配套开采技术在岔河集油田的应用
裴宗贤, 张艳辉
1997, 19(1): 95-9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22
摘要:
针对岔河集油田斜井生产中存在的磨损问题和断脱问题,在对斜井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找到了适合该油田的斜井采油工艺配套技术.为油田的增产稳产及下步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复合油藏非自喷井DST压力史分析方法
王晓冬, 杨宝君, 李瑞贤
1997, 19(1): 99-10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23
摘要:
油藏工程师们常常以DST(Drilling Stem Testing)为手段对新井进行测试,并用所得压力一时间数据分析计算储层参数、评估该井生产能力。由于物理过程的差异,非自喷井D S T所获得的资料与常规测试的结果在分析方法上是有差异的,虞绍永曾撰文阐述过这一观点。在钻井、完井、油田开发和增产措施过程中,井内液柱压力往往超过地层压力而引起外来液浸入地层,导致近井地层渗透性的恶化即地层损害,影响油井的生产能力。倘能正确分析这种情形下的地层损害程度及其对产能估评的影响,那么对该井是否可以投产、采取何种增产措施最佳等皆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所给出的复合油藏非自喷井DST压力史分析模型及应用方法即以此为动机。首先给出了线源解,然后通过Duhamel原理考虑DST时特殊的内边界,并由此加入井筒存储和表皮效应影响。所用的这种处理问题方法对试井分析数学模型求解来说比较简捷,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应用玻璃钢抽油杆应注意的问题
杨建雨
1997, 19(1): 102-10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7.01.024
摘要:
采用玻璃钢抽油杆,具有节能、增产、减小抽油机减速箱输出扭矩等许多优点,我国各大油田近几年来开始推广应用这一新技术,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几年来的现场实践,应用玻璃钢抽油杆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