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18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深井重载固井尾管外台肩悬挂器研究
龚伟安, 陈尚礼
1996, 18(6): 1-8,7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01
摘要:
尾管固井使用的卡瓦式悬挂器,由于受悬挂套管重量的限制,不能满足深井重载长尾管固井的施工要求。为了解决4700m气探井悬挂1800m?177.8mm(7in)尾管的问题,长庆油田研制出了结构新颖的WXG9×7固井尾管外台肩悬挂器、文中介绍了外台肩悬挂器的结构特点、室内台架试验、大直径试验井的模拟试验和现场工业应用情况。实践证明,该悬挂器具有悬挂可靠、操作方便、成功率高、循环通道大、密封性能好、能上下活动尾管等一系列优点,完全能满足深井重载长尾管固井的施工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悬挂器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95212929.9。
钻柱涡动特性分析
高德利, 高宝奎, 耿瑞平
1996, 18(6): 9-1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02
摘要:
钻柱绕自身轴线旋转时,绕井眼轴线的转动叫涡动。介绍了钻柱涡动的概念、成因及状态描述,然后通过计算钻柱在不同涡动角速度时摩擦力所消耗的能量,分析了形成不同涡动形式的可能性和主要影响因素。认为钻柱在形成涡动过程中要消耗较多能量,涡动形成后就变成相对稳定的运动状态。认为,减小环隙不会引起钻柱内应力循环频率无限增大。根据钻柱涡动解释了钻铤偏磨和井底多凸图案的成因,并分析了涡动对并斜的影响。
我国水平井钻井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苏义脑, 孙宁
1996, 18(6): 14-2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03
摘要:
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组织并主持了"石油水平井钻井成套技术研究"这一国家"八五"重声、科技攻关项目、文中在阐明该项目立项背景的基础上,介绍了该项目的组织与实施概况,重声、介绍5年来水平井钻井技术在中国陆上油田的发展状况、技术水平与应用概况,包括已钻的62口水平井的分布范围和油气藏类型、特征分类、研究成果与技术能力、完井方式、经济效益、国内研制的新型工具与仪器等,以及水平并在勘探和开发中的典型应用。最后对陆上石油水平井技术发展作了展望,认为已成熟配套的中长半径水平井钻井技术将进入规模推广阶段,特殊工艺水平井(侧钻水平开、短半径水平井、六位移水平井和多分枝水平井等)将是最近几年的研究重点。
钻进过程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
于润桥
1996, 18(6): 21-2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04
摘要:
详细讨论了钻进过程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并提出以模型自适应跟踪修正方法动态建立钻进过程数学模型的方法及实践。文中给出了两口井的计算机仿真试验与实粘结果分析比较图,从而验证了建模方法及仿真计算的正确性。
利用声波时差资料确定岩石可钻性的研究
邹德永, 陈永红
1996, 18(6): 27-3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05
摘要:
在试验测定岩心的微钻头可钻性Kd和声波时差Δt的基础上,分析了岩石可钻性与声波时差的关系,建立了用声波时差确定岩石可钻性的计算模式。结合胜利油田东车地区部分岩心的可钻性实测值及相应井段的声波时差测井资料,检验了该模式的实际符合情况,给出了修正的计算模式。修正模式的计算精度可满足工程要求,是一种求取油矿地层可钻性的新方法。
可控负压边喷边钻工艺
杜晓瑞, 黄广辉, 陈光明
1996, 18(6): 31-35,4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06
摘要:
在钻探油气时,钻井液柱压力低于地层压力(负压)就会井涌、井喷,通过地面设备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不致造成事故和损害,并在边喷的条件下继续钻进,以打开更多的产层,就是"可控负压边喷边钻"工艺。文中介绍了该工艺的特点和要求、适用范围、井场布置、工艺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中原油田用该工艺钻成濮深5井(4750m)和白21井(4190m),使地层没有受到污染,解决了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储层保护综合智能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李琪
1996, 18(6): 36-4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07
摘要:
储层保护综合智能软件系统IEDPTFD,是在充分认识和总结储层特征,消化吸收国内外储层保护先进技术和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储层伤害的内外因素及储层保护模型,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开发出一个集储层伤害的识别、评价、诊断、预防和处理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集成软件系统。
MMH钻井液在川东门西3井的应用
周华安, 李锐敏, 罗腾月, 董大康
1996, 18(6): 42-4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08
摘要:
川东地区占三分之二进尺的?311mm井段,有砂桥、沉砂,常需划眼;大段泥页岩地层易井塌,尤其是地面地层倾角大时,井塌就更为严重。为此,进行了MMH正电胶钻井液的室内试验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以MMH为主体的正电胶钻井液具有十分明显的"固/液"转化的独特的流变特性,结构能很快形成,又能很快且很容易地被拆散;水眼粘度η∞很低,卡森动切力τc和剪切稀释系数Im很高,剪切稀释性很好;有很好的井眼净化能力,有很好的抑制性和井壁稳定能力。所以,MMH正电胶钻井液在川东地区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压裂酸化中选井选层的模糊物元评价分析
肖芳淳
1996, 18(6): 49-53,5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09
摘要:
本文应用模糊物元评价法,对压裂酸化中选井选层进行了分析,结果与其它方法一致,并与实际相符。
超深井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王振铎, 代自勇, 崔明月
1996, 18(6): 54-5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10
摘要:
超深井压裂是一项在常规水力压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结合塔里木东河油田注水井改造在趋深井压裂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介绍了国内超深井压裂现状及起深井压裂的特点;东河油田趋深井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东河超深井压裂现场实施及效果;超深井压裂工艺分析及评价。
油田增产措施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吴奇, 樊灵, 王海文, 龚安
1996, 18(6): 60-6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11
摘要:
文章阐述了增产措施评价方法,运用油田产量的典型递减规律(指数、双曲、调和)对油井产量进行拟会,并确定出措施后的递减趋势,以此为基线,计算措施后实际产量的增加值,定为该措施的增油量,从而使措施增油量的计算较为客观,为正确评估措施效果提供了方法。
垂直裂缝井三线性流模型与Cinco-Ley模型
张义堂, 闫亚茹
1996, 18(6): 64-68,7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12
摘要:
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不稳定压力动态响应的计算速度,一直是该模型应用的一个难点。本文的研究表明,将三线性流模型解与拟径向流模型解结合起来是解决这一难点的有效方法。本文给出了拟径向流阶段视表皮系数Sa与无量纲裂缝导流系数FCD、裂缝表皮系数Sf之间的关系曲线,提出了将上述两个模型解结合起来的途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快速、方便、实用。
水力裂缝对二次采油动态的影响研究
王永辉, 王欣
1996, 18(6): 69-7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13
摘要:
本文以五点注采井网为例,利用黑油模型研究了二次采油中注采量及油藏面积波及系数随裂缝方位、压裂井别、裂缝穿透率及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等的变化规律,得出了规律性认识。它可应用于需经压裂开发的新区中注采井网的部署及给定注采井网下的总体压裂优化设计。
胜利油田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与展望
任占春
1996, 18(6): 74-7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14
摘要:
介绍了胜利油田90年代初所研究应用的压裂工艺新技术。在压裂液方面包括:应用于低温地层的破胶系统;应用于高温地层的有机硼酸盐交联系统;延缓释放的压裂液破胶系统;应用于水敏地层的柴油基压裂液等、在施工工艺方面包括:压裂化化设计技术;压裂施工监测技术;裂缝缝高控制技术;薄油层改造技术等。根据90年代初国外压裂技术的发展情况,介绍了端部脱砂技术及重复压裂技术。
文东油田解除近井地带盐堵技术
陈普信, 陈宗林, 刘三威
1996, 18(6): 80-8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15
摘要:
本文评述了近几年在文东油田近开地带解除盐堵的研究、应用成果,主要是化学解堵剂的筛选、评价及包括向地层挤化学药剂解堵、连续接水微渗透淡化解堵、过桥系结合化学药剂冲盐解堵等一套解堵技术。
高压水射流油井解堵技术的研究
马加骥, 沈晓明, 李根生, 荣耀森
1996, 18(6): 85-8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16
摘要:
利用高压水射流技术进行油井解堵,是近年发展的一种新技术。本文介绍了高压水射流解堵技术的原理、工具结构、室内试验和现场23口油井的应用结果。证明该技术是一种高效、经济、应用范围广、对地层无副作用、值得推广的解堵技术。
确定渗透率变异系数方法的分析和讨论
蒋明煊
1996, 18(6): 89-90,9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17
摘要:
渗透率变异系数是描述油藏宏观非均质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但是目前我国各油田计算渗透率变异系数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应用井下液控开关保护油气层工艺技术
崔建平, 罗宁, 刘猛
1996, 18(6): 91-9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18
摘要:
在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经常要对油气层进行措施改造或对油气井进行修井作业,每一次作业都要洗井或压井,造成对储层的多次伤害。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对油气层的伤害,做到压井液和地层不直接接触、高压油气井不压井作业,研究应用井下液控开关保护油气层工艺技术。
电泵井井筒阻垢防腐工艺技术
祝明华
1996, 18(6): 94-9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6.06.019
摘要:
注水开发的油田随着含水的上升,油井结垢、腐蚀的程度越来越严重。现场调查研究证明,高矿化度地层水中的各种无机盐因温度、压力和pH值等改变或因不相溶的入井液与地层水混合,超过了无机盐的溶解度而导致结晶析出,从而形成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