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17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发展钻井技术 更好地为勘探开发服务
孙振纯
1995, 17(4): 1-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01
摘要:
本文回顾了我国十年来钻井技术的发展成就,对钻井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基础工作,对优选参数钻井技术、定向井丛式井水平进技术、调整井钻井技术、近平衡压力钻井与井控技术、保护油气层技术、深井配套技术等成熟的钻井技术现状进行了剖析。钻井技术的进步,使钻井速度明显加快,钻井质量稳步提高,钻井成本得到了控制,满足了勘探开发的要求。同时,对"九五"期间钻井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对研究、消化吸收国外90年代成熟的钻井新技术和前沿技术,缩短同国外的差距阐述了对策。最后,对钻井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提出了初步构想。
大力发展采油工艺技术为陆上石油工业发展和提高效益作贡献
罗英俊
1995, 17(4): 8-1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02
摘要:
本文从8个方面概括地总结了采油工艺技术在我国陆上石油生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取得的显著成绩。论述了油田开发"九五"面临的形势和采油工艺的任务、目标。指出了围绕提高油田整体经济效益,采油工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
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井身结构的优化选择
史兴全
1995, 17(4): 15-24,6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03
摘要:
陕甘宁盆地在勘探过程中,逐步优化井身结构,形成现在的?273mm表层套管下深500m,封住上部的水层、易斜层和漏层,然后下?177.8mm油层套管后期完成。本文论证了选择井身结构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长庆油田经过几年技术攻关,解决了在3000m的多层系、多压力系统的长裸眼井段内,安全、快速又能保护产层的钻井、完井技术。作者认为,优化后的井身结构,不仅是当前经济、有效地开发陕甘宁中部气田的最佳选择,而且也为后期套管腐蚀的修复和回采接替资源层留有余地。
短半径水平井铰链式井下动力钻具组合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苏义脑, 赵俊平, 张润香
1995, 17(4): 25-33,3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04
摘要:
铰链式井下动力钻具组合是当前短半径水平钻井中最先进的一种新型工具。本文首先建立了铰接式井下动力钻具组合在二维井身条件下的力学模型并介绍了该模型的求解方法和过程,详细分析了若干结构学数、井身几何参数和钻井工艺参数对钻头侧向力的定量影响,为铰接式井下动力钻具组合的结构设计和短半径水平井轨道控制提供了力学分析基础。
井下增压器水力设计的探讨
赵国珍, 王德玉
1995, 17(4): 34-3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05
摘要:
喷射钻井可以提高钻速,超高压射流钻井又可提高钻速2~3倍,但由于设备要承受超高压,所以未获实际应用。80年代末研制成双管钻井系统,用常压大排量携岩,高压小排量破岩,用的是地面增压器,其可靠性差、成本高。目前引起钻井界普遍重视的是井下增压.它克服了双管钻井系统的缺点。本文阐述了井下增压器研究对提高钻井速度的意义,分析了静压式井下增压器的动力来源和要求,并提出了两种典型井下增压器水力设计的计算方法。
乡1井钻盐岩层技术分析
龚志敏
1995, 17(4): 40-43,8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06
摘要:
1井是塔里木盆地的一口深探井,在5166~5331.38m二迭-石炭系地层钻遇复合盐岩层,多次发生漏失和阻卡,井下情况极为复杂。通过对该共复合盐岩层蠕变规律的分析,优化了钻井液类型和性能。认为地层破裂压力值偏低(1.61~1.65g/cm3).钻井液密度不能太高,因此只能用不太高的钻井液密度和欠饱和盐水(氯根含量为180000~185000ppm)钻井液体系来控制盐岩层的蠕变速度。结果,钻进比较顺利。本文介绍了乡1井钻复合盐岩层的经验和教训。
两性离子聚合物FA─578、XY─38在斜直井中的应用
王波, 曾定烈, 毛伟汉, 李来文
1995, 17(4): 44-4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07
摘要:
大庆朝阳沟油田,上部地层易造浆,下部地层易剥落、掉块。钻斜直井更易开塌,所以要求钻井液防塌能力强、润滑性能好、携岩能力强。钻井二公司试验了以FA-578和XY-38为主的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体系,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3口井的现场试验,证明该体系对钻屑包被较好,使造浆得到控制;携岩能力强,起下钻畅通;润滑性能好,未发生粘卡;防止了井塌;稳定性好,便于维护、处理。结果3口试验井的平均机械钻速比对比井提高4m/h,完井周期提前4.38d。
防止油层套管环空窜气的固井技术
刘德平
1995, 17(4): 49-5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08
摘要:
针对川东地区地质情况复杂、井深、压力高、产气量大、产层多等特点,分析了油层套管环空窜气的原因,并根据防气窜理论和现场实践经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川东地区防止油层套管环空窜气的综合固井技术。其技术关键:一是研究筛选出质量稳定、性能优良的适合防气窜工艺的水泥外加剂配方;二是注水泥施工中提高顶替效率和压稳气层。
中原全尺寸科学实验井介绍
李允子, 张世同, 高建清
1995, 17(4): 54-58,6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09
摘要:
为适应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需要和进一步完善钻井工艺技术研究手段,中原油田1988年建成一口全尺寸科学实验井。主井简?244.5mm套管下深1006.45m,两根?60.3mm旁通交管分别在516.81m和924.70m与主井筒相通;副并筒?339.7mm套管下深143.97m;1号气包井可存贮50~70MPa压缩气体0.24m3;2号气包井可存贮20MPa压缩气体6m3。气包井分别与主井筒的旁通支管相连,压缩气体可视为地层流体,以人工模拟溢流、
?310mm可移式钻具稳定器的研究与应用
赵新瑞, 赵德云
1995, 17(4): 59-6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10
摘要:
目前石油钻井使用的钻具稳定器通常是整体式稳定器,通过稳定器两端的螺纹连接到钻柱中。为将其安放在钻具组合中的优化位置,需要用短钻挺调节,但也难以实现计算机优化设计的最理想的钻具组合,对于大尺寸井眼钻进更为突出。
下套管钻井液自灌浮球式回压阀
刘安智, 胡宝青
1995, 17(4): 61-6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11
摘要:
在石油天然气钻井下套管、注水泥固井作业中使用的套管附件——固井回压阀有两种,一种是单向阀,另一种是自动灌钻井液回压阀。前者不能自动灌钻井液,后者能自动灌钻井液,但不能控制套管掏空长度和中途循环后失去自动灌钻井液的功能。
砂岩土酸酸化基本模型新认识
张黎明, 任书泉
1995, 17(4): 63-7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12
摘要:
为正确而有效地进行砂岩酸化设计和酸化效果预测,砂岩土酸酸化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完善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模型评述,指出Hill毛细管模型和Hekim分布多数模型是迄今从微观和宏观角度提出的两种最基本的砂岩土酸酸化教学模型;通过模型考察,认为现有的有关模型均未能全面地反映出实际储层条件下的酸岩反应机理,而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完善。
解除近井地层污染技术
胡博仲, 刘顺生, 杨宝君
1995, 17(4): 72-77,8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1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大庆油田最新研制的无壳火药压力发生器的结构以及对地层的作用机理,结合不同类型的升例,详细地分析了实际应用效果,总结出实际应用经验。同时,还介绍了引进的井下电动液压源和超声波作用仪的主要技术参数,分析了在大庆油田现场应用效果,提出了物理法处理油层技术的发展方向。
有杆螺杆泵杆柱强度设计初探
陈宪侃, 叶利平
1995, 17(4): 78-8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14
摘要:
针对目前有杆螺杆系断杆频繁的问题,应用弹性理论分析了细长杆传递扭矩的受力特点。考虑到细长杆受扭矩后由于弹性变形产生的蓄能现象,一旦抽油杆下部断脱使杆柱承受扭矩增加的影响,同时尽可能兼顾现场应用的方便,简化计算程序,提出了一种传递扭矩的杆柱设计方法。通过现场分析,用实例介绍了该方法的应用过程。实测扭矩与计算扭矩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9%。
井下放电处理油层技术研究与应用
罗四海, 鲁高峰
1995, 17(4): 84-8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15
摘要:
电脉冲工作原理为大容量高电压储能并控制释放产生电爆炸对地层激发周期性压力波和强的电磁场,并产生空化作用,解除油层近井地带污染,造成微裂缝,改善油层近井地带渗滤性。通过现场试验,证明了井下放电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堵增产增注。而且此技术投资少,一次到位,见效快,工艺简单,经济效益好。
有杆射流增压泵应用技术
韦雅珍, 夏诗奎, 吴国栋, 祖世强
1995, 17(4): 88-9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16
摘要:
有杆射流增压泵是将常规有杆泵与特殊类型的水力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抽油泵。它利用射流增压原理,提高泵效;依靠抽油系统自身反馈作用,来获得射流装置工作所需要的能量,不需要增加新的动力系统,是油田开发后期一种比较理想的新泵型。文章就有杆射流增压泵的基本结构、性能、工作原理等作了介绍。现场应用证明:该泵具有良好的抽汲性能,减少断杆几率,延长检泵周期,降低悬点载荷,明显地提高泵效。在华北、辽河、胜利、大港、冀东、中原等6个油田的24个采油厂现场推广应用102井次,平均提高泵效23.3%,平均降低悬点载荷13.
川中Y415可捞式桥塞结构及应用
李昌元
1995, 17(4): 92-9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17
摘要:
川中Y415可捞式样塞由卡爪打捞器、桥塞本体、接收篮打捞器总成、拨杆等组成,其特点是可组合使用、可重复使用、承受反憋压力高,既可代替水泥塞封堵下层,又可捞出,现场使用42井次,获得显著效益。本文介绍了川中Y415可捞式桥塞的结构特点和现场施工工艺,以及现场使用中的几种主要模式和具体实例。
微生物清蜡防蜡技术现场试验
宗海鹏, 张欣, 杨良杰, 金明权
1995, 17(4): 96-99.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18
摘要:
本文概述了微生物清蜡防蜡、降粘增产采油工艺技术的作用机理。通过对冀东油田10口井的现场试验结果分析,论述了该项技术具有优异的清蜡防蜡作用,平均降粘率为70%,同时增产效果明显。证实该项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用系统工程原则开发好乐安砂砾岩稠油油藏
何生厚
1995, 17(4): 100-10110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19
摘要:
胜利油田管辖的乐安砂砾岩特稠油田是70年代发现的,产油层是馆陶组底部砂砾岩,油藏各项主要指标皆处于国内外热力采油筛选的下限,国内外尚无同类油田开发的先例。胜利油田组织了全局各方面技术力量,运用系统工程原则,对该油田开展了科研攻关,包括精细的地质、油藏工程研究;热力开采工艺;水平井热力采油;地面集输工程等领域。经过5年的研究和发展,使油田取得高速、高效的开发效果,为低品位特稠油藏热采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填补了国内外砂砾岩特稠油藏热采的空白。
抽油机井井声信号自动识别系统
庞振国, 陆燕芳
1995, 17(4): 102-10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20
摘要:
为利于识别抽油机井工况,由石油勘探开发科学院和电子部第三研究所合作,研制了一套可以识别9种工况的自动识别系统。
香豆胶压裂液跨上新水平
郭丽芳
1995, 17(4): 104-104.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21
摘要:
香豆子又称葫芦巴,是一年生园栽豆科植物。香豆子籽内含胚乳40%,其主要成分为半乳甘露聚糖,是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分子量高达25万,是一种良好的压裂液稠化剂。
柱塞冲击齿钻头
付志胜
1995, 17(4): 105-10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4.022
摘要:
俄刊《石油业》杂志1994年第3期在一篇题名为"油气工业技术装备若干问题"的文章中,简要介绍了一种新型钻头——柱塞冲击齿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