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17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科学选择井位是当前发展水平井的关键
周全兴
1995, 17(2): 1-7,1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01
摘要:
早在20年代世界上就开始钻水平井了,到50~60年代出现涡轮钻具后水平井得到较大发展。但由于效益不佳,60~70年代时又处于低潮。到80年代初,由于加强了以水平井油藏工程为核心的井位选择研究,使水平井的效益有很大提高,结果促使水平井技术有很大发展。我国在前一段时间打了一批试验水平井,也由于许多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使水平井研究工作受阻。本文着重讨论了井位选择对水平井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井位的重要依据和方法,认为水平井只能钻在适合采用水平井开发的油藏的适当部位时,才能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水平井的迅速发展。
弯外壳动力钻具力学性能分析
付建红, 施太和
1995, 17(2): 8-11,2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02
摘要:
弯外壳动力钻具能提高增斜率,但钻具轴线不在一条直线上。本文用有限元基本理论,分析了弯外壳动力钻具的力学材性,着重讨论了弯外壳动力钻具的结构弯角、井斜角、稳定器间隙及钻铤刚度对弯外壳动力钻具增斜特性的影响。认为弯外壳动力钻具的增斜率随结构弯角增大而明显增加;工况相同时,双弯动力钻具增斜率比单弯动力钻具高约50%。井斜角小于60°时,随井斜角增加弯外壳动力钻具的增斜率明显增加;大于60°时,增斜率增加趋势减弱,甚至下降。稳定器间隙增加,弯外壳动力钻具的增斜率下降。动力钻具上面钻铤的刚度越小,增斜率越高。
塞平-1井所用单弯螺杆动力钻具自锁现象分析
王建军, 张绍槐, 狄勤丰
1995, 17(2): 12-1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03
摘要:
塞平-1并用1.25°单弯螺杆动力钻具造斜时,发生钻头加不上钻压的现象。通过理论分析,认为是扶正器自锁造成的。所谓扶正器自锁,就是扶正器相对的上下缘同时接触井壁,使所加的钻石完全被摩阻所抵消。扶正器在井眼内是否会发生自锁,主要取决于扶正器母线与井眼轴线的夹角是否大于自锁角。自锁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井眼直径、扶正器直径和长度。根据分析,缩短了扶正器长度,使扶正器外径以球状小斜角向本体过渡,结果克服了自锁,消除了钻头加不上钻压的现象,使塞平-1井顺利完成。
套管段铣定向侧钻技术在潜山油藏的应用
孙保民
1995, 17(2): 17-2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04
摘要:
任丘油田经长期开发,底水沿大裂缝推进并形成水锥,使产量下降、含水上升。为探明死油区和提高采收率,用美国ICT公司的K型套管段铣工具段铣定向侧钻。本文介绍了工具的结构原理,确定段铣井段的原则、段铣切割位置和套管切割、磨铣情况,着重介绍了段铣套管的工艺技术,分析了每个施工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为套管段铣侧钻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定向井井眼轨迹的连续控制
张炳顺, 张桐信
1995, 17(2): 23-2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05
摘要:
目前,大多数定向井采用常规的钻井工艺技术进行井眼轨迹的控制(即非连续控制),一口井要改变钻具结构多次,而每次改变钻具结构需起下钻方能实现。导向钻井系统可实现井眼轨迹的连续控制,靠一套多功能下部钻具组合一次下井,配合长寿命的优质钻头和随钻测斜仪导向,在井下长时间运转,不用起下钻就能准确、连续、迅速、经济地完成定向井多种井段的作业。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会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用屏蔽暂堵技术封堵水平井裂缝性漏层
罗向东, 蒲晓林, 魏治明, 杨玉良
1995, 17(2): 28-31.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06
摘要:
克拉玛依油田HW702水平井的大斜度段和水平段,将穿越纵向裂缝发育的二叠系佳木河组储层。为安全钻进和保护油层,用超细碳酸钙和磺化沥青复配后加入复合离子钻井液中成屏蔽暂堵的堵漏钻井液。室内用岩心试验,屏蔽暂堵后渗透率可降为0,暂堵深度小于3cm,可用酸化和射孔解堵。现场使用效果也很好,使HW702水平井顺利完钻,并获得工业油气流。
柯深1井钻井工艺技术
张耀嗣
1995, 17(2): 32-38.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07
摘要: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柯克亚构造压力层系复杂。深预探井柯深1井于1991年12月开钻,1994年8月完钻,9月完井,完钻井深6481m。这是我国的第三口深井,也是我国近年来所钻最深的一口井。该井二开?444.5mm钻头钻深3544.20m,?339.72mm套管下深3540.93m;三开?311.15mm钻头钻深5028.64m,?244.5mm套管下深5025.68m;四开?215.9mm钻头钻深6481m,取心1筒,进尺5.32m,岩心收获率100%,?177.8mm+?139.7mm复合尾管下深6479m,创多项同尺寸钻头钻深和同尺寸套管下深的国内最高纪录。本文主要介绍了柯深1井的钻井装备和钻井工艺。
低摩阻岩心筒的研究与应用
戴金岭, 李开荣, 薄万顺, 毕永进
1995, 17(2): 39-4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08
摘要:
常规内岩心筒的内表面未经任何加工,比较粗糙;内筒组合各部件连接使进心管路成多级台阶,所以在松软地层取心极易堵心。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研制成功的低摩阻岩心筒,内筒内表面有一层低摩擦系数的环氧树脂涂层,特点是随载荷增加,摩擦系数减小;岩心爪采用隐蔽式结构,进心管路采用内平式连接,有利于岩心顺利进筒。推广后,仅据埕岛、樊家等油田10口井的统计,累计取心进尺815.90m,心长789.94m,岩心收获率96.82%,平均单简进尺10.07m。单筒进尺指标比油田同期平均4.61m提高1倍以上,实现了单筒进尺翻番的目标。
胜利油田滩海勘探开发装备研究现状及展望
孙宝伟
1995, 17(2): 43-47.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09
摘要:
环渤海湾的极浅海地区水浅、坡缓、淤泥厚、潮间带宽,估计石油储量在20亿吨以上,是总公司实施"开辟第二战场,进行第二次创业"战略的重要地区。胜利油田有海岸线414km,滩海面积4814km2。20年来,胜利油田先后自行研制成的滩海勘探技术装备有浅海坐底式、步行坐底式和组合式钻井平台,浅海开发技术装备有浅海移动式坐底采油平台和综合性采油平台及作业平台,完成了浅海人工岛的设计等。本文介绍了这些装备的性能和主要技术参数,还介绍了正在建造的滩海工程模拟实验室的情况,并根据"安全、可靠、简易、经济、注重环保"的指导思想,对海上工程结构、勘探开发装备和运载工具等提出了设想。
使用悬浮器提高钻井速度
刘学领, 王福元, 李星文
1995, 17(2): 48-48,5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10
摘要:
正常钻进中,下部钻具的摩擦力和钻头破碎地层时产生的阻力共同形成阻力矩。具有一定长度的钻柱本身是能产生扭转变形并能储存扭转变形能的弹性体。只有当钻柱顶部施加的扭矩大干阻力矩时,钻头才开始旋转,同时钻柱释放出储存的扭转变形能,产生旋转加速度。
介绍一种新型水泥头
刘安智, 胡宝青, 张绍旗
1995, 17(2): 49-5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11
摘要:
在固井施工中,使用水泥头的目的是为了使固井胶塞能够在不开启套管顶部的情况下,被放入套管内,同时可连接井下套管和地面注水泥设备。
深井高能气体压裂技术试验研究
李文魁
1995, 17(2): 51-5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12
摘要:
高能气体压裂是一项新兴的增产技术,它涉及力学、火炸药及石油工程等很多学科领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本文仅从应用研究方面,阐述该技术的室内外试验,中深井现场试验及越深井试验。室内外试验表明,在不同的围压及加载速率下,高能气体压裂可产生3~5条径向裂缝,形成的多缝体系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三轴试验结果认为高能气体压裂在井中造成的压力高于水力压裂所产生的压力,并有可能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使得卸载时产生永久变形,在地层中产生一定缝宽的残留缝,虽无支撑裂缝也不闭合;现场试验对工艺的可行性及成功率进行了验证,表明工艺成功,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
氟硼酸、土酸对粘土膨胀性能的影响
李文建, 李兴应
1995, 17(2): 56-6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13
摘要:
粘土被氟硼酸、土酸处理后,阳离子交换容量(CEC)、交换性氢都将降低,且残余酸液还具有一定的降低CEC的能力。实验表明,这是由于酸土反应后,粘土的矿物本性发生了变化,生成了主要成分为石英的"非土"物质。
高压水射流清除油管结垢的研究
李根生, 马加骥, 陈洪兵, 沈晓明
1995, 17(2): 61-64,8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14
摘要:
本文在分析油田注水井油管结垢原因及垢质成分的基础上,设计了高压水射流清垢的喷嘴,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得出了射流压力和移动速度对清垢效率影响的规律。根据油田需要,设计了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油管清垢装置。
国外油田注氮应用
夏雨
1995, 17(2): 65-7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15
摘要:
近年来,国外油田已开始应用注氮代替注天然气和二氧化碳。许多油田,特别是在逆掩断层油藏中,正在大量注氮提高原油采收率。本文通过天然气、二氧化碳、氮气在现场注气压力下每立方米气体的成本、长期供气的可能性和可靠性、物理和化学特性、防腐和产出气体净化增加的成本及暴利税法影响的对比,得出采用氮气的相对优势。最后,列举了美国落基山地区四个大型项目的注氮情况和早期预测结果。
抽油机井泵效理论计算的实际应用
石在虹, 魏兆胜, 陈家琅, 高笑然
1995, 17(2): 71-7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16
摘要:
为了检验抽油机井泵效计算的理论研究结果,三年来对大庆油田的部分生产井进行了现场测试,录取了几万个数据资料,并运用抽油机井系数计算的理论,计算出了抽油泵的(总)效率和井下的各种功率损失。根据计算和分析结果,对其中的部分生产井实施了改造,从而在实际生产中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了检验。通过现场实际验证结果表明:抽油机井泵效计算[1]的理论研究结果是正确的;依据该理论所进行的井下能耗的计算是符合实际的;根据理论分析和计算结果所提出的对抽油机井的改造措施是有效的。
套管腐蚀的预防及治理工艺技术
黄毓林, 戴祖福
1995, 17(2): 76-80.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17
摘要:
油水井套管腐蚀破损是油田开发中较普遍的问题,长庆油田套管腐蚀破损情况十分严重,因此,自1989年以来,即着手研究攻克这一技术难题。经过6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已形成了四套共七种套管腐蚀破损的预防及治理工艺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复杂情况下的套管腐蚀问题。本文就四套七种预防治理工艺方法做了较详细介绍。
防气技术在文留油田的应用
赵勇, 陈宗林
1995, 17(2): 81-86.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18
摘要:
文留油田油层脱气严重,气体对有杆泵的影响很大。据1992年统计,在开井生产的249口井中,有31.7%的井受气体影响处于低效开采状态,平均系效仅有19.2%,气体影响特别严重的井就有30口。为克服气体对有杆泵的影响,推广应用了玻璃钢抽油杆深抽、负压采油、小直径气锚及防气泵等多项防气措施,提高了抽油泵效,延长了检泵周期,达到了一定的增油效果。本文分析了几种措施的防气原理和应用情况,指出了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两年共创经济效益3530.6万元。
注水井暂堵酸化工艺技术及应用
李东, 张海澎, 苏俊
1995, 17(2): 87-91,9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19
摘要:
冀中地区下第三系油藏绝大多数是多层开采,最突出的矛盾是层间矛盾。在注水井上表现为层间差异大,单层突进严重,造成油井单层或少数层产油,含水上升快。传统的笼统酸化及笼统调剖难以达到目的,而分层酸化、分层调剖往往因隔层薄而无法进行,且工艺十分复杂,施工难度大。采用注水井暂堵酸化工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矛盾,其原理是:先堵高渗透层,然后再酸化低渗透层,起到了分层酸化的作用,且工艺简单,施工方便。本文详细叙述了暂堵酸化的机理和施工工艺,分析了现场应用效果。
深斜井过泵测试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朱英杰, 施立德, 张顺清
1995, 17(2): 92-93.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20
摘要:
有杆泵采油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是主要的采油方式。有杆泵抽油井的测试,目前主要是应用环空测试工艺。环空测试工艺难度大,目前成功率不高,并且大多在直井中应用。而对于下入必?139.7mm套管(最小内径121.4mm),?73mm外加厚油管(接箍外径93.7mm)的直井,由于环空间隙太小,环空测试无法进行。
注水井增压注水试验
冯士杰, 周晓俊, 郝明圈
1995, 17(2): 94-95.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21
摘要:
增压注水技术就是在原设计注水系统中,再安装增压泵,用以提高注水井井口压力,从而提高注水量。华北油田采油三厂对8口注水井进行了增压注水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增压注水效果好、有效期长、经济效益高,尤其适用于油层条件较差、酸化增注无效的注水井。
新型投捞器的研究及应用
盛国富, 杨立中
1995, 17(2): 96-96102. doi: 10.3969/j.issn.1000-7393.1995.02.022
摘要:
新型投捞器是一种可在井下更换一级堵塞器或同时能捞多级堵塞器的投捞器。应用该投捞器可减少上提下送的重复工作,节约作业时间,减少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有利于生产。该投捞器已申请国家专利,专利号为94240.84。